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經書在南宋後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稱為十三經,分別是《五經》加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是從先秦到南宋,經書內涵逐漸擴大的結果。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諸子指的是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內容不是單一來源,因此課堂筆記或事後追記,都是有可能的。
儒的起源與本意尚無定論,然而孔子對儒的思想內涵的提升,使得孔子之後逐漸形成一個思想流派—儒家。孔子之後,他的學生積極宣傳其思想學說,共同以孔子的立場傳承六經,都自覺的遵守孔子的教導,發揮孔子的仁義思想,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這樣,有源頭,有後繼之人,儒學正式成為一個流派-儒家。
三教九流泛指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三教是三大傳統宗教儒、釋、道;九流在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半部《論語》治天下」相傳出於北宋宰相趙普之口。據《宋史‧趙普傳》記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他一回到家就關起門,打開箱子拿出書來讀。趙普死後,家人打開箱子一看,就只是《論語》二十篇。這則記載說明趙普主要靠從《論語》中汲取智慧,作為自己為政處事的指導。因此,「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在南宋已廣為流傳的話也並非空穴來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康有為 、 陳煥章等人成立「孔教」 ,呼籲將「孔教」定為 國教 ,並得到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請定國教運動也沉寂下來。 但是孔教繼續在民間傳播,並且還制定宗教儀式。
儒家八派是東周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內部分化出的八個學派。這種說法第一次是在《韓非子·顯學》提到的,「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
12哲都是經過歷代皇帝追贈的結果,民主時代已經沒有皇帝這樣至高權利者有權力可以追贈,因此12哲也似乎就是句點。但也不排除有一天某位偉大儒者得到諾貝爾獎,政府有可能以此追加聖哲人數,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各家對孔子與儒家的批評,必須在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的時代背景中觀察其意義。墨家批評儒家的「禮樂」、「厚葬」及「親疏有別」,即在於凸顯自家「尚儉」、「兼愛」之思想;道家批評儒家「有為」,正為顯示主張「無為」的價值;法家以儒者迂闊無用,則是根據其現實功利思想所做的判斷。因此,這些批評一方面反映、凸顯了當時各家的多樣性主張,同時也顯示了儒家在戰國時代的重要地位。儒家學說在與其他各家批評與反批評中,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充實,奠定了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體的基礎。
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是在此簡單的說,儒商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觀念的企業經營管理者。
  • 1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