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中《樂經》很早就亡佚了,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五經」。唐朝時五經正義中的「禮經」由《禮記》所取代,將原本解經之書也視之為經,則經書的內涵不斷擴大。宋代的晁公武說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將五經中《春秋》包含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再加上《周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提升了《孟子》的地位,於是本為子部書的《孟子》也升格成為經書的一部分,合稱十三經,十三經因而得名。
過去主流觀點認為是偽書,但是現代學者利用陸續出土的簡牘帛書文獻,與家語內容進行對勘考證,並重新檢視歷代「辨偽」的論證,對於孔子家語的真偽問題已逐漸趨向更細膩的討論,大致認為孔子家語一書的內容是逐步發展完成,其醞釀時間可能跨越戰國、兩漢乃至魏代,其中內容確有與先秦儒家思想及活動相應之處,具有相當的文獻價值,故不能用單純的「作者」概念判定其真偽。
漢景帝之子劉餘被封為魯恭王,來到曲阜。魯恭王劉餘喜好建造宮室苑囿,想在孔子故宅處興建宮室,但在拆除牆壁時發現了壁中的藏書,由此這些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孔子九世孫孔鲋藏於孔子故宅的藏書才重見天日。
  • 1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