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杭世駿

續禮記集說

內容介紹

杭世駿在雍正二年(1724)中舉,但此後幾次應考,都未考上進士。他便去參與纂修《浙江通志》,亦曾受聘擔任福建鄉試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由於浙江總督程元章的推薦,杭世駿參加了丙辰博學鴻詞科考試,名列一等第五,授翰林院編修之職,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

乾隆八年(1743),杭世駿因為上疏言事,惹怒乾隆皇帝,遭到革職。此後他便以攻讀、著述為事。乾隆十六年(1751),平反,官復原職。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江蘇揚州兩書院。生平勤力學術,著作等身,較為人知的有:《續禮記集說》、《道古堂文集》、《道古堂詩集》、《石經考異》、《續方言》、《榕城詩話》、《兩浙經籍志》、《歷代藝文志》、《經史質疑》、《榕桂堂集》等。

當杭世駿在三禮館時,主要負責《禮記》中〈學記〉、〈樂記〉、〈喪大記〉與〈玉藻〉諸篇。並且不計勞苦的從《永樂大典》中,檢校出與三《禮》有關的,輯搜出宋元以來各家學者的《禮》說,有數百卷之多。被罷黜之後,杭世駿開始專注於《禮記》的纂述,範圍並及於《儀禮》。

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所續的,是衛湜《禮記集說》。杭世駿自己在《續禮記集說‧序》提到,他幼時啟蒙便是學習《三禮》,年齡稍長之後,又接觸到衛湜《禮記集說》,對該書的評價是「采葺雖廣,大約章句訓詁之學爲多」。杭世駿對該書雖有「博采眾說」的肯定,卻也略感「過多章句訓詁」所導致的不足。杭世駿衷心佩服的,是宋儒陸佃(1042~1102),杭世駿稱讚陸佃《禮象》是「卓然有論,敢與古人抗顏」。由此看來,杭世駿對著書立言,至少有三項要求。一是資料廣博,二是考據嚴謹,三是發明新意。

《續禮記集說‧序》認為,宋元儒者注解《禮記》可觀者,不過就是陳皓《禮記集說》、衛湜《禮記集說》、黃東發《禮記集解》與吳澄《禮記纂言》。因此,當杭世駿開始編纂輯蒐《禮記》注解時,他不僅載錄了上數幾位儒者的看法。同時,他對清朝的著述,也同樣擇善而從,不會厚古薄今。

《續禮記集說》仿效了衛湜《禮記集說》的體例。收錄了超過二百家以上的各家注解。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時代在衛湜之前的文獻資料。又可別為:一、《禮記集說》已經收錄,但並不完備的。從漢代鄭康成到宋代魏了翁。共是四十一家。二、是《禮記集說》並沒有收錄,但杭世駿認為應該收錄的注解,自漢代司馬遷到宋代黃仲炎,共四十五家。

第二類是時代在衛湜之後的文獻資料。又可別為:一、不因襲衛湜之說,別有新義,自成一家,從宋代張虑到明代馮凡,共五十五家。二、收錄清儒中,著有《禮記》專書或者相觀論述的說法。如方苞、姚際恆、姜兆錫與任啟運等,共計超過五十家以上。

此外,杭世駿針對各家說法,寫有〈質疑〉一編。後析分、置放於各條原文之末。

 平心而論,《續禮記集說》一書,不僅杭世駿本人的看法頗具學術價值。同樣重要的,是書中收錄了許多,宋、明、清三代注解《禮記》的精華之說。像清儒姚際恒的《禮記通論》,書已亡佚不可得見,而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中收錄姚說,竟多逾千條,後人若想研究姚際恆的《禮記》學,透過杭書以勾勒姚說之梗概,是唯一的取徑之法。杭世駿《續禮記集說》在文獻保存上,亦有其貢獻存在。

撰稿人:李慈恩

作者簡介

杭世駿(1695—1773),字大宗,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卒於乾隆三十八年,享年七十八歲。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