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孫星衍

尚書今古文注疏

內容介紹

孫星衍對於古文尚書被東晉梅ㄗㄜˊ﹔ze所獻的《古文尚書》,心存疑問、多有批評。因此在刑部為官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收集《古文尚書》的資料,為《尚書今古文注疏》的撰寫打下基礎。

  今、古文尚書之紛亂實際上導因於漢代,漢代以隸書寫定,立學官由伏生講授的《今文尚書》,與漢代出土,由蝌蚪文寫成的《古文尚書》,何者為正宗的爭議一直沒有停過。各有所散佚後,在東晉又有梅賾獻上朝廷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此後《古文尚書》內容的珍位等疑義,千百年來纏訟不絕,難有公斷。因此孫星衍才會致力於著《尚書今古文注疏》,為的就是要處理這長久以來的問題。

  在孫星衍之前有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閻氏之書在《尚書》學上雖備受推崇,但其重點主要放在辯證《古文尚書》之為偽書,內容多是舉證,成就上也就較偏向於考據,於注疏上的闡發就有其限度。

相對於閻若璩,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重點就並非放在考據,而是將重點轉到對今、古文尚書內容的注疏之上。《尚書今古文疏證》的完成,代表了《尚書》學的成熟與完備。《尚書今古文注疏》與《古文尚書疏證》,可說是《尚書》學史之雙璧。

  《尚書今古文注疏》卷首有序並凡例。經文依孔穎達《正義》本,參用了《唐開成石經》,並注明今古文文字之間的異同。以《史記》、《尚書大傳》馬融、鄭玄說為底本,收錄了《尚書》散佚古注。又仿照《詩》疏的體例,遍採漢魏以來到隋唐諸家得舊注,只不取宋以來諸人之注。於清代部分,則又多采清人王鳴盛、江聲、段玉裁、王念孫父子諸儒《書》說,納其所長,多所刪削再作疏,使《尚書》今古文注疏趨於完善。在編次上即從<堯典>、<皋陶謨>、<禹貢>而下,大抵依《尚書》編次作疏。

此書寫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到嘉慶二十年(1815)完成,耗時二十二年而成,收於《皇清經解》中,流傳的本子有《平津館叢書》本、《皇清經解續編》本與《萬有文庫》本。

撰稿人:李慈恩

作者簡介

孫星衍(1753~1818),字伯淵,一字季逑,號淵如,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六十六。年少時和洪亮吉以文學齊名,並稱孫洪,袁枚曾經評過孫詩,說他是天下奇才。但孫星衍不自滿於其詩文的成就,致力於經史文字訓詁之學,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隸與刻印。此外他在校刻古書的方面,可以說成就最精。嘉慶十年(1805)授山東登青萊道,在嘉慶十六年(1811)因病辭歸後勤於著述,於金石、考據多有闡發。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