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李道平

周易集解纂疏

內容介紹

由於唐朝孔穎達編纂五經正義時,周易的版本採用的是王弼注、韓康伯疏的版本。此後,漢《易》幾乎可說是從《易》學舞台上消失了。漢儒的易說,也逐漸散亡不可得見。而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一書中,正好大量的保存了漢儒易說,是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李道平精研《周易》,服膺惠棟、張惠言的易學觀。他認為漢儒解易,古義猶存。而當時通行的《周易》王韓注,在論及象數時,部及漢儒明確而有系統,闡明義理方面,亦遠不及宋儒精醇。由於李道平相當欣賞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因此他以清儒惠棟、張惠言的易學觀念為基礎,將自己研究所得,《撰成周集解篡疏》三十六卷。

因此他的《周易集解纂疏》便是對《周易集解》的全面爬梳整理。本書的內容,包括「自序、周易集解序、凡例、諸家說易、卦氣、消息、爻辰、升降、納甲、納十二支、六親、八宮卦、納甲應情、世月、二十四方位」等等。

《纂疏》的注解方式為,先標示出《集解》注語的出處與訓詁證據,接著闡明或補充《集解》注語的內容義蘊,最後在自己的案語中,表明李道平自己的易學觀。《周易集解纂疏》一出,成為清人治漢《易》的代表作品。書中首先闡述象數要旨,再言明象數與義理都是《易學》領域不可或缺的研究範疇。也因此,《纂疏》被後世評為,有著「查勘原典、重視證據、疏通漢易、深掘義理」這四項優點。

後來,翰林院編修王懿榮奏請朝廷,以當代人所著諸經疏義,頒行學宮時,《周易集解纂疏》名列第一,公認是疏注《易經》較好的書,被刻入《湖北叢書》。江蘇學政王先謙,又校刻于湘南思賢書局,同時撰序稱許:「後之究心漢易者,必以是編為先路之導。」可見《周易集解纂疏》的學術價值。

撰稿人:李慈恩

作者簡介

李道平(1788~1844),字遵王,號遠山、蒲眠,又稱溳上先生,湖北省安陸縣人。祖籍四川,高祖李梧是明朝舉人,萬曆五年(1577)奉派到安陸擔任儒學教官,此後便定居安陸。李道平的科舉之路不算特別順遂,二十歲便考上秀才,三十歲中舉人,卻遲至四十五歲才考中進士。但也因為如此,他蟄居家鄉勤奮苦讀,造就了紮實的學術底子。 李道平博通經史,且不宥於漢宋之分。他奉行「考訂之學用漢儒(語出惠棟),義理之學宗宋儒」的原則,「義必徵古,例必溯源」則是一貫的治學態度。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