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不詳

清史列傳‧儒林傳

內容介紹

《清史列傳》是一本清代人物傳記書。共有八個主題,分別為「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六十一卷、「忠義」一卷、「儒林」四卷、「文苑」四卷、「循吏」四卷、「貳臣」二卷、「逆臣」一卷。其中「大臣」一類,又分為「正編、次編、續編、後編、新辦、已纂未進」等六類。

《清史稿》記錄了自清開國功臣費英東開始﹐一直到清末李鴻章等人為止,共二千八百九十四篇傳記。文資來源主要出自清國史館《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與《大臣列傳稿本》,亦有少部分來自《滿漢名臣傳》。正傳收入約二千餘人,附傳約九百餘人。相當齊全,具有頗高的參考價值。

後人雖始終不知《清史列傳》編寫者的身分,但《清史列傳》中,分有《儒林傳》與《文苑傳》兩類。或者可依此推論,編寫者恐怕是漢學家或者認同漢學家立場的文人。《清史列傳‧儒林傳》共分四卷,前三卷在第十七冊中,後一卷在第十八冊中。後人對《清史列傳‧儒林傳》四卷的收入情況,進行了梳理和歸納。認為前兩卷所收,是理學家及其他儒者。後兩卷則收入考證學者。

與《清史稿》相比,《清史列傳》的敍事詳盡許多。就以明末清初的孫奇逢為例,《清史稿》與《清史列傳》均將孫奇逢置於儒林傳卷首。比較兩篇的第一段,《清史稿‧儒林傳》紀錄了孫奇逢為父母守喪六年,此後,在某次與明末學者鹿善繼(1575~1636)論學講談的過程中,彼此敬然默對,相互以聖賢期勉的事蹟。

但若較為仔細的爬梳孫奇逢的生平,會發現,這兩件事情的先後次序,與《清史稿‧儒林傳》的記載正好相反。這還屬於比較外緣的、不很緊要的疏漏。

比較重要的,是《清史列傳‧儒林傳》還詳細的記載著,由於為父母守喪,孫奇逢無法任官或者外出謀職,以至於生活清苦困窘。鄉里富豪之家,想要餽贈他金錢物資,卻被婉拒。理由是「人在哀慟窮苦之中,才能查覺自己的本心,並且體悟個人氣性的限制與缺失。」

這段文字,是幫助後人理解孫奇逢為人、治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知其人才能論其學,《清史稿‧儒林傳》卻沒有紀錄。兩相對照之下,更顯出《清史列傳‧儒林傳》的詳實豐富。

《清史列傳》在一九二八年首次出版。後經校點﹐分八冊由中華書局再版。1987年﹐中華書局分二十冊出版王鍾翰點校本﹐是為最新版本。

撰稿人:李慈恩

作者簡介

撰稿人的身分始終不詳。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