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資源>古代經典>魏晉南北朝經典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曹丕

典論˙論文

內容介紹

在曹操的薰陶下,曹丕年少時便學習詩、論,對五經、四部(經、史、子、集)、《史記》、《漢書》、諸子百家諸書,而且,沒有不閱覽完畢的!其中,他尤其喜愛文學,以自己為核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對建安文壇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曹丕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多屬於樂府歌辭。今天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七言詩〈燕歌行〉;而最為人所稱道的理論著作,就是《典論》。

這部曹丕仍為太子、尚未稱帝時(196-220)寫就的《典論》,是一本結合政治、社會、道德、文學等各類專論,集結合編而成的論文集。書寫《典論》的原因,內在上,根源於作者自身對死亡的哀懼,與對永恆的追求,企圖藉此於外在,得以穩固個人的政治前途。但如今,全書已散佚,唯僅能從殘留篇章中,見其書涵括內容的廣泛,多總結前代統治者、諸領域等歷史教訓言論,而在其中的〈論文〉,就正是曹丕析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批評之作。

〈論文〉全文僅七百多字,提出「審己度人」的文學批評原則、「文以氣主」的文學創作原理,以及文學所應具備的功能、價值等。首先,在文學批評上,指出文章本非只有一個文類。不同作者,各自會有自己所擅長的面向,因此,只看到自己長處、忽略自身短處的文人相輕陋習,以及一昧「貴遠賤近」的推崇古人、輕視今人的觀點,都是進行文章評論上的偏見。在文學創作上,提出了「文以氣為主」說法,當屬曹丕為史上第一人。此文氣論,源自漢代盛行的「元氣論」,認為作者之氣,決定了作品的文氣。實際上,就是指作家性格與作品風格二者間,相互指涉、交融的問題;而此,也成為中國古代文章風格論的濫觴。至於文體方面,其言道:「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可見其明白指出,自兩漢以來,文學已有極大發展,由六藝、諸子之學中,析分而出,且表述體式繁多。曹丕在這裡,劃定了後世所謂「文學」的廣義範圍,亦可說是對傳統儒家文論觀點的巨大突破。

此外,他一改漢儒「鄙薄辭賦」的態度,曹丕從個人得以名垂不朽的角度:「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論證文學的意義,稱文學不應僅僅著眼於傳統的政教功能,而是更宏觀地成就了一個新價值觀的標準。《典論.論文》簡短輕薄,論述精簡,故稍嫌不夠周延,但在文學上,大規模的提出新的觀點、標準與內容,劃時代的標舉了「文學自覺」的即將來臨,其在歷史的意義上,當代無人能及。

撰稿人:陳讚華

作者簡介

《典論》作者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卒於魏黃初七年。為曹操次子,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政治家、文學家。卅一歲時(東漢獻帝廿二年,217)被立為魏太子。三年後,曹操過世,曹丕繼承王位為魏王、漢丞相;不久即取代漢朝,自立為魏。他前後在位七年,諡號為文帝。享年四十。後人輯有《魏文帝集》。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