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周汝登
  • 語言:正體中文

聖學宗傳

內容介紹

周汝登年輕時師從王畿,對於陽明良知之學,稍有領悟。至此之後,便「於陽明之學,篤信而謹守之」。其力主心性「無善無惡」說,同時注重「工夫即本體,本體即工夫」的實踐展現。在學理上,廣論儒、釋,企圖會通并融合之。他對於陽明學的繼承與發展,有著極大貢獻,原因即為晚年之時,依從陽明學觀點,撰寫了十八卷本的道統史、學案體式專門著作──《聖學宗傳》。

《聖學宗傳》最前,載有萬曆三十四年(1606,周汝登時年60)鄒元標、陶望齡、汝登門人余懋孳等人所撰序文。全書所載人物,分依年代排列,共八十九位。如下所示:
卷次一 : 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禹、臯陶、成湯、伊尹、傅說、泰伯
卷次二: 文王、武王、箕子、周公、衛武公
卷次三: 孔子、顏子、子貢、子路、子夏、漆雕開、曾點、子張、曾子、子思
卷次四: 孟子、荀卿、董仲舒
卷次五: 揚雄、王通、韓愈
卷次六: 穆脩、胡ㄩㄢˋ;yuan、李之才、邵雍、周敦頤
卷次七: 程顥、程頤、呂希哲、邵伯溫、張載、謝良佐、游酢
卷次八:  楊時、呂大臨、尹焞、張繹、羅從彥、胡安國、胡宏、劉子翬、李侗、張九成
卷次九: 朱熹、張ㄔˋ﹔chi、呂祖謙
卷次十: 陸九淵、蔡沈
卷次十一: 楊簡、真德秀、許衡、吳澄、黃澤
卷次十二:  薛瑄、吳與弼、陳獻章、陳真晟、胡居仁
卷次十三:  王守仁、徐愛
卷次十四 : 錢德洪、王畿
卷次十五:  鄒守益、歐陽德、薛侃
卷次十六 : 王艮、黃弘綱、何廷仁、徐樾
卷次十七:  羅洪先、趙貞吉
卷次十八 : 王棟(附朱恕、韓貞、夏廷美)、羅汝芳

從其中看帝王聖賢、隱顯微彰之處,「雖異位而人同,人同而此心同。此心通之,千百萬世無弗同」。學問有其宗傳,同人們各有先祖一般,對其而言,正是「祖之血脈在吾身,聖之精神在吾心」。若今身而為人,若自忘先祖、自忘身心,則沒有比這種情況還更令人感到哀傷的!所以,承襲王陽明、王龍谿的學術觀點,同時融合周敦頤、邵雍、程顥、胡宏、陸九淵、楊時等各家說法,撰此《宗傳》。

周汝登以學術傳承為主軸,隨人立傳。人物傳記稍略,其著重學術淵源,大量自史籍、文集、語錄中,摘錄傳主論學語句,彰顯各家學術建樹。且於文末書「蠡測曰」,評介、闡述編者自身看法。透過鋪陳歷代儒家人物的事蹟、思想,排列學術流派的歷史發展,以彰顯周汝登自身企望定位陽明學術之宗旨。

由於周汝登出自王學一脈,故入選人物中,宋儒以朱熹、陸九淵弟子、明儒以王陽明弟子為多。其他重要儒學人物,反未入選,明顯存有門戶之見。此外,對於諸家論說之刪節,未能確實反映學術全貌。因而,後世學者多對此狀,頗有微詞。如黃宗羲《明儒學案》便稱「周海門作《聖學宗傳》,多將先儒宗旨湊合己意」,並非憑空謾罵。不過,周汝登身為明儒,熟諳當代掌故,記載詳備,對於研究明代儒學發展史,頗多禆益,故於後代學者編撰「儒學別傳、學案」之時,多有借鑒,誠如黃宗羲編《明儒學案》,便屢徵引之;其貢獻之處,實功不可沒。

撰稿人:陳讚華

作者簡介

王畿(王陽明大弟子)弟子──明代學者周汝登(1547-1629),字繼元,別號海門(學者稱其為「海門先生」),嵊縣(今屬浙江)人。萬曆五年(1577,年31)中進士,後擢任南京工部主事,歷兵、吏二部郎官,職至南京尚寶司卿。他曾在蕪湖任南京工部主事時,不忍橫征,自己卻因榷稅不如額,而被謫為兩淮鹽運制官。又因鄉民不習禮法,為之講解鄉約,並刻有《四禮圖說》,達致訓勉鄉民之功。另外,他於東場建設總學,以倡明理學為己任,講學不斷。長年教化不息,使得東南海濱風俗,為之丕變。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