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梅鷟
  • 語言:正體中文

尚書考異

內容介紹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古代的學者之所以稱之為《尚書》,其實就是點出它是「上古史書」的意思。現在雖然經過今人的考證,得知《尚書》有多數篇章文句,晚至春秋或戰國時才完全定型下來,但它作為以夏、商、周三代政事為中心而記述的史料,不管是對史學、文學、經學、小學等各領域的研究,或者是就呈顯周初人文精神躍動的思想意義來說,《尚書》都是我們相當寶貴的文獻材料。

就算是遠在孔子以《詩經》、《尚書》作為推廣平民教育的教科書之前,古時候的知識分子對《尚書》就常有所稱述。甚至下及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在著書立說時,亦常對《尚書》的文句進行徵引,以求加強其論述的權威性。只是,《尚書》的傳習,在秦始皇執政晚期時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打擊。這是因為,秦始皇對儒生對他的施政指謫漸漸感到不耐煩,所以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並禁止這些經典的持有與傳習。結果直到三十多年後,當漢文帝想徵求通曉《尚書》的讀書人時,竟只剩一位曾為秦朝博士的九十多歲老先生――伏生,因為在牆壁中藏有《尚書》,所以尚能在秦亡漢興後,重新在齊、魯之間(現在的山東省一帶)教授《尚書》。因此,文帝就派晁錯去訪問伏生,遂整理出二十九篇以隸書寫定的《尚書》。這就是所謂的「今文《尚書》」。不過到了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大他的宮室,本想拆毀孔子老家。沒想到卻從毀壞的牆壁中,又取出以戰國文字抄寫的《尚書》、百篇《書》序和《禮記》等古書。所以後來對於這個比二十九篇的「今文《尚書》」又多出十六篇文字的本子,就是所謂的「古文《尚書》」。

由於今文《尚書》早從西漢初時就正式被朝廷承認,而立於學官,所以學習今文《尚書》的儒者甚多。然而,相較於今文《尚書》學者的興盛,古文《尚書》不僅學習的人少,其立於學官亦晚。終於在西晉永嘉之亂後,古文《尚書》可以說是就此亡佚了。不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尚書》,卻仍有五十八篇。因為這個自隋、唐以來所通行的《尚書》,是由東晉元帝時的梅ㄗㄜˊ﹔ze(「賾」音同「則」)所上呈朝廷的版本。梅賾以西漢古文《尚書》學者孔安國所作的《傳》為名義,獻上這五十八篇古文《尚書》。已經亡佚掉的古書再次面世,那可真是彌足珍貴了。所以梅賾本《尚書》在唐初孔穎達引為其編修《尚書正義》的經文、傳文底本,並以《五經正義》的名義頒行天下後,作為科舉考試範本的梅賾本《尚書》,雖然這個科考範本的地位,在元代時為朱子學生蔡沈所撰作的《書集傳》取代,但無論如何,《尚書正義》始終為千百年來讀書人所必讀之書。

然而,後來的讀書人漸漸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知為何,梅賾本《尚書》中,相較於二十五篇古文《尚書》之易讀易解,三十三篇今文《尚書》的字辭文義反而都十分古奧,實在難以諷誦閱讀。這個奇怪的現象,以宋儒吳棫(音「育」)、朱子和元儒吳澄為代表的多位學者都曾經提起過。但使人意外的是,之所以導致《尚書》今文難、古文易的真正原因,竟然是出於,這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其實都是梅賾依據先秦典籍文句所變造成篇的緣故!後來對這變造成篇的梅賾本《尚書》,一般皆通稱之為「偽古文《尚書》」。而第一個舉證歷歷,使偽古文《尚書》之虛妄難以遁形的儒者,就是明代的梅鷟。

從事這種翻案辨偽的工作,必須提出十足且有力的證據,才能使人信服。所以梅鷟在《尚書考異》中,先辨明古人歷來對於《尚書》傳衍記載的得失,再分別對梅賾那二十五篇自稱為古文《尚書》的篇章,進行編連核對和字句來源等考察。最後,復因為梅鷟認定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也受到晉人的刪改,梅鷟遂參照唐前古書,希望能恢復今文《尚書》、也就是先秦《尚書》的原貌。因此,透過梅鷟層層考證,這才將梅賾變造古文《尚書》的經過一一還原出來:原來梅賾是先分章解篇,將二十九篇的今文《尚書》析成三十三篇,又依照百篇《書》序的篇目,采掇《左傳》、《孟子》等先秦未見於今文《尚書》的引用文句,另行編出二十五篇文字,並自行為這五十八篇所謂的「經」文作「傳」。最後再宣稱,這是西漢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並上呈朝廷。其箇中緣由大抵如是。故時至今日,梅鷟既有的觀點和論證,經由清儒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惠棟《古文尚書考》和今儒屈萬里持續修正、補充後,除非將來有新的證據,能證明梅賾當年的確是依據某種「先秦古文《尚書》原本」而排比出這二十五篇的「古文《尚書》」的話,否則「梅賾變造《尚書》」的論斷,仍為不易之論。

梅鷟的著作本來不少,但大部分也都亡佚掉了。現存的梅鷟《尚書》相關著作中,只剩《尚書譜.序》和《尚書考異》還能得見。由這些文獻資料可知,梅鷟的撰述動機,是不忍聖經被後出的偽作所混淆,所以才上承吳澄的志向而完成考辨偽古文《尚書》的任務。至於在版本問題方面,由於梅鷟撰寫《尚書考異》,本來就沒有特意分卷。所以依據後來整理者的不同,有分為五卷(《四庫全書》本)和六卷(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兩個不同的版本。對古書來說,分卷有出入,並不足怪。但弔詭的是,這兩個版本的條目字句,卻都有所出入。這或許跟整理者所據以分卷的《尚書考異》為「稿本」或「定本」的差異有關。但一般來說,由於《平津館叢書》本的《尚書考異》經過藏書家顧廣圻、鈕樹玉的校勘,故應較為可信。

最後,對於《尚書》這部經典的基本認識和偽古文《尚書》各篇字句的出典,可以參照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書前的〈概說〉(頁五-三一)以及該書附編三的〈偽古文尚書襲古簡注〉(頁307-328)。此外,若是對梅鷟本身生平、著作和《尚書考異》的辨偽方法、貢獻及缺失(如:疑古過甚)等專門研究有興趣者,則可參考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的第四章「梅鷟」(頁131-170),和傅兆寬的《梅鷟辨偽略說及尚書考異證補》(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本條目的編寫亦參考上述這些著作而來。

撰稿人:江俊億

作者簡介

梅鷟(音「卓」),字鳴歧,號平埜(「埜」為古「野」字,音亦同),別號致齋,旌德(今安徽省旌德縣)人。梅鷟舉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鄉試,並從嘉靖二十二年(1543)開始,曾歷任由南京國子監六堂助教到雲南鹽課司提舉等官職。雖然正史史傳對於梅鷟的生卒年份,並沒有明確的記述,但由他的仕宦經歷和作品序跋推算,可知梅鷟大概是活躍於明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年間的明代中期士人。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