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脫脫
  • 語言:正體中文

宋史‧道學列傳

內容介紹

《宋史》在卷四百二十七起,列傳第一百八十六至一百九十,於〈儒林傳〉中,獨列〈道學傳〉。〈道學列傳〉中所收錄的人物,自周敦頤(1017-1073)起,共列24位人物,其中以朱熹(1130-1200)的傳記所占的偏幅最大,而觀其所列之人物,則以程朱學派為主,具有鮮明之學派趨向。

  在〈道學列傳〉前,亦有傳前〈序〉,說明此傳之趨向,其重點要項如下:一、三代聖王兼具治與教。〈道學列傳〉云:「三代盛時,天子以是道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為職業,黨、庠、術、序師弟子以是道為講習,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載之間,無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澤,以遂其性。」由於三代聖人本身是兼治統與道統,因此道學之名,無別立之必要。二、孔子(前551-前479)有道之德而無道之位。〈道學列傳〉云:「文王、周公既沒,孔子有德無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漸被斯世,退而與其徒定禮樂,明憲章,刪《詩》,修《春秋》,讚《易》象,討論《墳》、《典》,期使五三聖人之道昭明於無窮。」由於孔子之時,世衰道微,於是孔子透過六經來發揚先王之道。三、道統傳承。〈道學列傳〉云:「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張載作西銘,又極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後道之大原出於天者,灼然而無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顥及弟頤寔生,及長,受業周氏,已乃擴大其所聞,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語、孟並行,於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餘蘊。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其學加親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於秦火,支離於漢儒,幽沉於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從上引文可以看出,孔子以下之道統,宋儒得其傳,因而史官認為有必要獨立〈道學傳〉而表揚之。

  〈道學列傳〉所透露出的觀念,論其源則可追溯至朱熹的道統觀。換言之,〈道學列傳〉之傳前〈序〉架構,基本上是承接朱熹所建構的道統觀,也因此在此列傳中,朱熹所占的篇幅會最多。而《宋史‧道學傳》一立,則標榜者宋代儒者不僅具有傳經之功,更有傳道之使命。

撰稿人:王志瑋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