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至一百二十五之三卷中,設立〈儒學列傳〉,收錄自徐文遠、陸德明(550-630)以降之42人事跡,並附以23人,故一共收錄65位人物,較《舊唐書‧儒學傳》之44人還多。
在〈儒學列傳〉前之傳前〈序〉中,史官特以唐太宗興學事件為主軸,闡述有唐一代之經學盛衰。而在〈序〉中,透露出三個要點:一、興學興孔廟。〈儒學列傳〉云:「高祖始受命,鉏類夷荒,天下略定,即詔有司立周公、孔子廟于國學,四時祠。……。貞觀六年,詔罷周公祠,更以孔子為先聖,顏氏為先師,盡召天下惇師老德以為學官。」從這段引文中可以得知,唐代開國便以興學為要,而在唐太宗時,更興孔廟而罷周公祠,透露出唐太宗有意標榜孔子之地位。二、纂修《五經正義》。〈儒學列傳〉云:「帝又讎正《五經》繆闕,頒天下示學者,與諸儒稡章句為義疏,俾久其傳。因詔前代通儒梁皇偘、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炫等子孫,並加引擢。」在唐初興學之後,教科書、科舉之定本要求,遂油然而生。於是唐太宗便下詔纂修《五經正義》,做為官方之定本。三、表彰先儒傳經之功。在〈儒學列傳〉中云:「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
ㄔㄤˊ﹔chang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寧二十一人,用其書,行其道,宜有以褒大之,自今並配享孔子廟廷』。」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下詔漢、魏傳經有功之經師,從祀於孔廟中。
在貞觀年間,唐太宗便積極推廣儒學,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得意義。於是傳前〈序〉最後總結道:「嘗論之,武為救世砭劑,文其膏粱歟!亂已定,必以文治之。否者,是病損而進砭劑,其傷多矣!」觀史官這段話,用來表彰唐代文治的風氣,肯定唐太宗興學的舉動。其後又云:「若乃舉天下一之于仁義,莫若儒。儒待其人,乃能光明厥功,宰相大臣是已。至專誦習傳授、無它大事業者,則次為《儒學篇》。」史官在此透露出唐代儒者的兩條路,其一為外王宰相大臣;其二便是〈儒學列傳〉所言之「傳經之儒」,儘管這些儒者為「無它大事業」,但在中國經學史上,仍具有一定的貢獻及意義。
撰稿人:王志瑋
歐陽修 (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人(今江西吉安)。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享年六十六歲。
歐陽修四歲之時,父親便過世,因此隨著母親鄭氏與依往三叔歐陽瞱(959-1037)生活。由於歐陽修的母親,出身為江南名望之族,因此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於是在歐陽修幼年之時,鄭氏便經常「以狄畫地」,教導歐陽修學字與為人處世之道理,在歐陽修〈瀧岡阡表〉裡,便記載了這段感人的家庭教育,影響了歐陽修一身的為人處世。事實上,歐陽修從小便十分聰慧,從《年譜》的記載可以得知,歐陽修十歲之,所作之詩賦,便下筆如成人,不得不歸功於其母親的教導。待歐陽修稍長之時,由於家貧而經常無書可讀,於是歐陽修便向鄰里借書,廢寢忘食,手自抄錄,而無意間又得韓愈(768-824)之文章,此時歐陽修如獲至寶,深受韓文所感動,成為影響歐陽修文章風格的重要關鍵。北宋真宗天聖元年(1023),歐陽修年十七歲,首次參加隨州州試,不第。天聖五年(1027),時年歐陽修二十一歲,應禮部試,又不中。不過天聖七年(1029),春,歐陽修於國子監考試,第一名,補廣文館生。是年秋天,赴國學解試,又為第一。天聖八年(1030)之禮部試、知貢舉,歐陽修依然拿第一。歐陽修在連登黃甲後,開啟了他的仕宦生活。
天聖九年(1031),歐陽修年二十五歲,至洛陽任官,此時交結了尹洙(1001-1047)、梅堯臣(1002-1060)等人,於是歐陽修逐漸拋棄了時文的追逐,轉向從事古文的創作。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歐陽修時年二十七歲,是年仁宗親政,政治改革的聲浪逐漸蘊釀,此時歐陽修便作〈上范直諫書〉,期盼范仲淹(989-1052)任諫官的改革行動,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的憂國憂民情懷,而非只是一位舞文弄墨的騷客。仁宗景祐四年(1037),歐陽修年三十一歲。是年歐陽修與尹洙分撰《五代史》,為歐陽修修撰史書的開始。仁宗慶曆三年(1043),歐陽修年三十七歲,三月,從宰相晏殊(991-1055)之推薦,轉太常丞,知諫院,其後參與了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改革。而當慶曆新政結束之時,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年三十九歲,因受牽連而被貶於滁洲。是年五月,仁宗下詔開局修《唐書》。慶曆六年(1046),歐陽修年四十歲,自號「醉翁」,常遊於琅琊山,〈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名文佳作,皆是在此時的作品,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更是傳唱千年之名言佳句。當然,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也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政治思維,與范仲淹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懷抱,不謀而合,也成為後人立身處世的典範。
慶曆七年(1047),歐陽修年四十一歲。在滁州任官,由於為政寬簡,於是初見績效。是年夏天,曾鞏(1019-1083)與王安石(1021-1086)來滁州相訪。對於曾鞏的評價,歐陽修曾表示「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可見歐陽修對曾鞏十分之器重。仁宗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年四十三歲,是年八月,歐陽修恢復龍圖閣直學士之官銜。其後數年間,屢次參與編修《五代史》、《新唐書》。北宋神宗寧熙三年(1070),歐陽修年六十四歲,在潁州作〈六一居士傳〉,自號「六一居士」:「《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壼、鶴一雙」,而這些確實也是歐陽修晚年閒適心情的寫照。
歐陽修的生平事跡,見於《宋史》本傳之中,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廬陵學案〉。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歐陽修從祀於孔廟中。綜觀歐陽修的一生,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集文學家、史學家、經學家、政治家於一身,主要著作有《新唐書》、《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毛詩本義》十卷、《集古錄》、《歸田錄》、《洛陽牡丹記》、《試筆》、《居士集》、《六一詩話》、《六一詞》、《易童子問》。今詩文雜著多種,合為《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