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孔子弟子

論語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與架構
《論語》是孔子及門弟子的言行記錄集。《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論語》的作者,歷來大致都認為是孔門弟子,不過有些學者主張是孔子弟子,有些學者則主張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此外,確切來說是哪幾位弟子,或哪幾位弟子的門人,也曾經有許多討論。根據《論語》從曾點(孔子弟子中最年長的一輩)侍坐,記錄到曾參(最年輕的一輩)之死,以及部分記載重複出現的情況看來,《論語》應該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所以,《論語》的編輯工作,很可能從孔子弟子時便開始,一直延續到再傳弟子之時。清儒崔述及日本儒者徂徠春台等,更進一步指出《論語》前十篇(又稱「上《論》」)與後十篇(又稱「下《論》」)是分別成書的,可備為一說。

《論語》是語錄體,各篇取第一章的頭兩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各篇次第沒有明顯的關聯性,各篇所錄的章數不一,也沒有明顯的共同主旨,此外有幾則記述重複出現或只有文字略異,總之目前仍不清楚編輯的原則,也有可能只是單純集錄起來。全書共二十章,分別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主要內容與價值
由於根據原書的編次方式,比較難以看出《論語》所涉及的內容,因此有學者會根據內容主題做分類,茲舉錢穆〈論語新編〉為例,共區分為十四類,包括:一、「記孔子生平記事」,二、「記孔子立行傳教之精神及其人格學養之造詣」,三、「記孔子日常氣象及其對人處世應物之微」,四、「記孔子論學」,五、「記孔子論道、論德、論言行、論交友」,六、「記孔子論君子小人之辨」、七、「記孔子論士、論善人、論中行、論狂狷、論直、論人品」,八、「記孔子論仁」,九、「記孔子論禮樂」,十、「記孔子論孝」,十一、「記孔子論政」,十二、「記孔子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十三、「記孔子評弟子賢否」,十四、「記孔子弟子語」。由於《論語》的體例特殊,讀者逐章閱讀以外,如果能將主題相似的記述合併參看,應能獲得更多啟發。

《論語》是研究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時最重要的資料,可以直接從孔子的言行中得知孔子的思想,亦可以了解當時孔門活動的情況,對於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到了宋代,二程主張學者應先讀《論語》、《孟子》,認為可以直接觀察聖人的用心,朱熹又將《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大學》、《中庸》本為《禮記》中的兩篇文章),更使《論語》成為學子必讀的著作。再加上書中的雋永之言,蘊含了深刻的儒家思想與智慧,致使《論語》直到今天仍是最為人所熟知、熟讀的儒家經典。

◎新校、新譯標點本
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
謝冰瑩:《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