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周禮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與架構
《周禮》原名《周官》,記錄了周代的政府組織與體制。漢儒劉歆奉命整理宮庭藏書時,發現了《周官》十六篇,於是整理出來,定名為《周禮》。
劉歆認為,這本書既然記錄著周代的官制,應該是周公在周代開國之初所寫定、頒布的。不過,這個說法在當時就受到另一派學者質疑,直到今天,還沒有辦法真正確定《周禮》的作者與年代,只知道它應該是先秦某位學者所構想出來的政治藍圖。

《周禮》對於一個國家各個層級的官制以及職掌,做了很詳密的規畫。全書依照部門分為六部份: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是最高部門,首長稱「冢宰」,下統六十三種職官;天為陽、居於領導地位,所以天官的職責是協助天子處理國內所有政治事務。「地官」的首長稱「大司徒」,下統七十八種職官;地主生長、孳繁,所以地官的職責是教育及賦稅。「春官」的首長稱「大宗伯」,下統七十種職官,主管國家典禮儀式。「夏官」的首長稱「大司馬」,下統六十九種職官,負責軍事。「秋官」的首長稱「大司寇」,下統六十六種職官,主管司法刑獄。「冬官」的首長稱「大司空」,主管工程建設;由於〈冬官〉在漢代就已經亡佚,所以不清楚這一部門的詳情,漢代學者補入〈考工記〉代替。不過,宋代學者考證認為,冬官可能並沒有亡佚,只是因為整理有誤,分散混入其他五官之內了。

◎主要內容與價值
《周禮》所記載的官制雖然並非周公所定,但是對照周代銘文與文獻,有些官職確實存在,可知這本書仍然是參考現實政治制度所寫成,對於了解古代政治制度與習俗仍然有所幫助;而且從《周禮》中對於官吏組織的架構與職責分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思想。

另一方面,《周禮》對於中國歷代政治也有重要影響。其一是,曾經數度有執政者根據《周禮》來制定官制:規模最大的是北周太祖,他直接搬用《周禮》制定六官,建立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序對應天、地、春、夏、秋、冬);其餘還有王莽,他根據《周禮》設立了幾種職官,又依〈考工記〉制定了度量衡;武則天篡唐時,根據《周禮》修訂官名;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也是根據〈地官〉。另一方面,由於《周禮》在漢代就涉及政治變革(王莽篡漢,引民間的古文經自重,特別重視《周禮》)以及今古文學之爭(今文學認為《周禮》是劉歆偽造的),因此宋代王安石變法,以及清末康梁倡議改制時,《周禮》都成為論爭的焦點。由此說來,《周禮》的內容以及歷史地位,對於了解古代政治史及古代政治思想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新校、新譯標點本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