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語言:正體中文

毛詩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
《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根據《國語》的記載,周代有獻詩、採詩的制度,專職的採詩官會行走四方,採集各地的民間歌謠後,回來呈獻給太師,再讓樂官演奏給周天子聽,好讓周天子了解民情。這些民間歌謠,與樂官平時在宮庭及正式場合中吟詠的詩歌匯集在一起,是周代貴族子弟的重要教材。
因此,這些詩歌不僅不只一位作者,還經過許多人潤飾、編輯;此外也不是一時之作,著成時間可以上推至西周初年,往下則到春秋中晚期,大約跨越了五百年左右的歲月。到了孔子的時候,已經累積了相當多,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以後,便著手加以整理,最後成為收入三百餘篇詩歌的《詩經》。
漢初,解釋《詩經》的學者有四家,分別為齊人轅固所傳之《齊詩》、燕人韓嬰所傳之《韓詩》、魯人申培所傳之《魯詩》、及毛亨所傳之《毛詩》。後來前三家亡佚,所以今天所看到的《詩經》是《毛詩》的版本。

◎架構與主要內容
〈毛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後人將此六者稱為《詩》的「六義」,不過這六個字應該分為兩組,風、雅、頌是指詩篇的分類,賦、比、興則是詩歌的作法。
一般常說的「《詩》三百」只是一個概稱,其實《詩經》共有三百一十一篇,惟其中六篇只有篇名。這三百餘篇共分為四類:「國風」、「小雅」、「大雅」、「頌」。「國風」即六義之「風」,意指「風土」,是各地的民謠,這一類包含了十五個地區的詩歌:〈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總共一百六十首。「小雅」與「大雅」即六義之「雅」,意指雅音、正聲(等於今日所說之國語),是重要政治場合(如宴饗、朝見)演奏的音樂,共有一百零五篇。
「頌」即六義之「頌」,意為形容、舞姿,是祭祀神明或祖先時的樂歌,又分為〈商頌〉、〈周頌〉、〈魯頌〉,共計四十一篇。
至於另外三義,「賦」是指平鋪直敘,也就是直接寫出自己所見、所想的事物;例如〈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就直接寫出送別兩位朋友的情景。(汎汎其景,意為水中漂著兩人的倒影。養養意為憂愁不定的樣子。)「比」是指比喻,從某件相似的事物寫起,拿來作比喻;例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是一種繁衍很快的昆蟲,因此詩人先寫螽斯摩擦翅膀的聲音,來祝頌對方能像螽斯一樣人丁興旺。而「興」則是觸景生情,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詩人由成雙成對的鴛鴦,寫到自己對某位女子的愛慕之情。
除此之外,《詩經》又有〈毛詩序〉。〈毛詩序〉確切的作者即作成時間眾說紛紜,其內容包含〈大序〉(全書總序),以及〈小序〉(各篇的序);〈小序〉將各篇排列出時代,並解說詩篇的旨趣以及事件背景。〈毛詩序〉雖然出自儒者,但其實是後人對於《詩經》的解說,因此不一定符合事實或原意。尤其〈小序〉所言,有些教化意味太強,恐怕不是真正的詩旨;此外也有些詩篇與〈小序〉所指的歷史事件應該無關。讀者可以當成參考,但是仍然要注意:盡信書不如無書。

◎價值
《詩經》的採錄與編輯,自然不只是為了保存文學藝術作品。周人認為,學詩可以增廣對世界、對人生的閱歷,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學習者的情性,此即所謂「詩教」。除此之外,學詩也可以增加言談的深度,春秋時代的外交場合中,往往會引用詩句來溝通,這時雙方都必須要了解詩句的意思,才能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因此,孔子非常重視《詩經》,多次向弟子強調學詩的重要性,如:「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不學《詩》,無以言」等等[《論語》〈陽貨〉、〈泰伯〉、〈季氏〉],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今日,《詩經》不僅是最早的文學作品集,也是研究周代歷史、社會的珍貴資料。不僅如此,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再引詩為言了,但是現代人仍然可以藉由閱讀《詩經》中各種描寫不同際遇或心情的詩篇,感受詩人對人事的情感、對人生的體悟、對事理的看法,並透過詩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文字[《論語.八佾》],涵詠古人溫柔敦厚的處世態度。

◎新校、新譯標點本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
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