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尚書

內容介紹

◎成書過程與架構
「書」意指政府文書,「尚」即上古、前代,換句話說《尚書》內的篇章,本為古代的官方文書檔案。從今天所能見到的篇目看來,《尚書》所包含的文獻,時間上起〈堯典〉(記堯禪讓時之事)、下至〈秦誓〉(記秦穆公時事),縱貫夏、商、周三代。漢代學者認為,這類自古流傳下來的文獻本來有很多,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出具重要意義的篇章,最後成為《尚書》。只是,現代學者大多認為,《尚書》並不是同一時間完成的,其中很多篇章――特別是夏商時代的文書――,應該是後人的追記,所以《尚書》內的文字,大部分應該是成於西周時代,少部分則寫於春秋戰國時期。 不過,今天所看到的《尚書》,實際上摻有後人的偽作,是十三經中情況最複雜的。首先是,《尚書》在漢代,本來就有不同的版本。秦始皇禁絕民間藏書,項羽火燒阿房宮,又將官方藏書焚盡,導致漢初必須四處收集舊有的典籍。《易經》被視為用作卜筮的實用書籍,不在禁書之列,所以獨能逃過一劫,但是其他經籍就沒有這麼幸運。漢代的《尚書》,最先是出自秦朝博士伏生,他在秦始皇禁書時,將《尚書》藏在自家牆壁中,漢初鼓勵民間獻書,這批竹簡才又重見天日,只是由於竹簡腐爛,只剩下二十九篇。這二十九篇後來用漢代通行的隸書重謄,稱為「今文《尚書》」。 西漢中期以後,民間又陸續發現前人偷藏起來的《尚書》。其中數量最大的一批出於孔子故居;武帝時代,魯恭王想要擴建宅邸,將孔子故居的外牆打掉,結果竟然發現了一批古代典籍,其中包括《禮記》、《論語》、《孝經》、以及《尚書》。由於都是戰國時代的文字,所以交由博士孔安國解讀,而孔安國便從中整理出《尚書》三十五篇,稱為「古文《尚書》」,比伏生的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可是,古文《尚書》沒有被納入官學,民間也不太重視,結果西晉永嘉之亂的時候,就全數亡佚了。東漢時還發現過一卷古文本,不過同樣失傳。 古文《尚書》在永嘉之亂中亡失,不料到了東晉,豫章內史梅ㄗㄜˊ﹔ze又發現了一部《尚書》,總計五十八篇。由於東漢末年馬融、鄭玄所注的今文本,以伏生所發現的二十九篇為基礎,增補整理成三十四篇,而古文本中有一篇〈九共〉,若將這條篇目視為九篇文章,就是二十四篇;三十四與二十四相加,正好是五十八篇,篇數相合。再加上梅賾所獻的本子裡,又有孔安國傳,更增添可信度,於是當時便相信這是真正的古書,並頒布成為官方定本。後來孔穎達主編《尚書正義》,也是採用梅賾所獻的本子。

可是從宋代開始,就有學者懷疑《尚書正義》中的文字,似乎有出於後人之手的痕跡。到了明、清兩代,在梅鷟、閻若璩、惠棟等學者詳細考證之下,才發現世傳的《尚書正義》,其實是真偽參半:五十八篇中,有三十三篇的確是出於伏生的今文本,只是將部分篇章分割成兩或三篇,大致為漢代原貌;但是另有二十五篇,其實是將其他古籍引用《尚書》的文句輯錄下來,再自行擴寫成新的文章,應該屬於魏晉學者的著作。後來學者便將現今流傳的這部《書經》,稱為「偽古文《尚書》」。

◎主要內容與價值
《尚書》的內容,根據所述年代可以分為:虞、夏、商、周四部。若除去魏晉託名的篇章,「虞書」包括〈堯典〉、〈皐陶謨〉,「夏書」包括〈禹貢〉、〈甘誓〉,「商書」包括〈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書」包括〈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康王之誥〉、〈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其內容大致包括了重大事件的記錄,戰爭前後的誓師之辭,臣子對君王的諫言,政府或天子的公告、命令、宣言等。

由於《尚書》本為官方文書,因此除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富含先秦的政治思想。孔子曾經引用《書》來表明自己對於出處進退的想法[《論語.為政》],更以《書》來教學,因此《尚書》中許多重要精神為儒家學者所繼承、發揚,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孔子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裡,外王是內聖功夫的推展,也是儒者對社會人群的關懷。《尚書》中的政治思想,正可看到這一面。
至於魏晉學者偽託的部分,自從從成為官方定本以後,學者已經根據其中經文,進一步發展出不少新見解;況且,「偽」只是偽託為古人文字,其中思想仍然是真正出自(魏晉)儒者。因此,以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尚書》全本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