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傳學後世、共1張圖片

傳學後世

孔子返回魯國,並不是一時動念。在陳國出仕的時候,年過耳順的孔子就曾經感嘆:「回去吧!家鄉的年輕人需要人裁成啊」[《論語》],後來就北返衛國。魯、衛相鄰,兩國往來也很頻繁,幾位學生或在魯、或在衛,都有不錯的仕官成績;而勤修德業的學生,經過人生的歷練與禮樂文章的陶冶,也漸有所成。孔子看著當年離開魯國時的年輕學生,都進入人生中最大有可為的中壯年時期,更加深刻感受到光陰流轉之中的世代交替,於是他關懷的範圍,又從眼前的天下秩序,擴展到未來。
      因此,回到魯國以後,孔子沒有再謀求主政的機會。在季康子這邊來說,他請孔子回國,本來就不是要請孔子取代自己的位置,只是奉為國老而已。所以孔子剛回到魯國,季康子就徵詢孔子對於變制增稅之事的態度。孔子當然不同意這種蠻橫背禮的政策,但也很清楚季康子的徵詢只是故作姿態,所以一直不肯正式回應,後來迫於催促,才私下向使者冉求表達反對。經過此番一來一往,季康子知道孔子不可相與共謀,此後雖然多次向孔子請益國是,但大多只是表面文章。而在孔子這邊,從與學生的談話――尤其是指點仲由、冉求等仕官弟子的時候――,以及與魯國朝廷的互動之中,都可以看出孔子仍然很關注各國的政局;但是面對聽者藐藐的季康子以及積弱不振的哀公,孔子的態度大多時候只是善盡君子諄諄的責任,「不敢不告」而已。
      相較之下,孔子晚年真正專心致力的工作,就是向下一代人傳述能夠端正自身、安定天下的大道。從十五歲有志於學開始,一路學習、成長,以所學志趣立於世,又經歷過政壇種種風波,看盡各國政情局勢,遭遇人生困厄,孔子一生累積了許多由知識、經驗與深思而得來的深沉智慧,等待著來者學習、檢思。因此,孔子一邊繼續教學,一邊著手整理周代重要的典籍文獻。
      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是周代自古流傳的官方學問,孔子自己都曾經研讀,也用以教學。但是這些學問的相關文獻自周初開始累積下來,又乏人整理,結果成為一堆堆多而雜亂的文書資料,若要藉以學習,非得經過一番去蕪存菁的功夫不可。所以孔子便開始整理這些文獻的篇卷、文字。
      《論語》載孔子自云:「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這是整理《詩》、《樂》。
      《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作《春秋》」,又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這是作《春秋》。
      《史記》則說:「孔子之時,周室衰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迹三代之《禮》,序《書》傳」,又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這是定《禮》、作《書》傳、《易》傳。
      以上三段,是關於孔子整理工作的記錄。孔子對於這些文獻資料的改造程度究竟有多大,後代學者有很多爭論,實情則不得而知。但是孔子曾經說自己:「述而不作」,意思是他將自己的思想,寄託在這些古代文獻之中,可見得孔子不只是單純的機械化分類整理而已,而是經過有意的整理編排――甚至改動潤飾――。所以總而言之,經過孔子整理之後,這些重要的古代文獻進一步成為經典,寄寓了孔子想要流傳給後世從學者的寶貴智慧。
      至於教學方面,孔子回到衛、魯,安定下來之後,慕名而來的年輕學生越來越多,孔子不僅悉心指導新來的求學者,對於已經不在門下,前往各地活動的弟子也非常關注,投注了許多精力在學生身上。從孔子或生氣責備、或快樂贊許的語氣神態中,可以感覺到孔子不僅將自己的理想與希望寄託於群弟子,更已經將他們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帶著父親的心情在關切這些鄉黨小子。
      但是不幸的事件接連發生。孔子回到魯國的第四年,弟子中德行修養最好的顏回過世;隔年冬天,仕途順利的仲由在衛國為了護主,在打鬥中被殺身亡。這兩名學生不僅從學日久,師生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而且又分別在德行、政事兩方面有卓越成績,本來大有可為。兩起噩耗,都讓孔子哀痛逾恆。仲由被殺害的隔年四月,即魯哀公十六年夏天,高齡七十三歲的孔子過世,葬於魯國泗水邊。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非常傷心,共同為孔子舉行喪禮,公西赤等人都回來協助儀式。當時,喪服沒有師生之制,但是顏回、仲由過世的時候,孔子雖然不穿喪服,但是都比照喪子之制,為兩名學生守喪;所以端木賜提議將孔子當作父親,守三年喪期。為了不要破壞禮制,與真正的父喪混淆,所以不穿喪服,只在內心守喪。於是弟子們留下來為孔子守心喪三年,到了第二十五個月喪期結束的時候,弟子們相與共哭,道別離去。端木賜又獨自留了下來,獨居三年後才離開。卜商、言偃、ㄓㄨㄢ﹔zhuan顓孫師、曾參、有若等弟子,則各自到不同的地方去,繼續學習、傳授、發展孔子之教,於是孔子的思想日漸散布天下,成為先秦時代的顯學。 
      經過戰國百家爭鳴、諸侯相伐的紛擾,秦代的整肅,以及漢初的動亂,當司馬遷去到魯國故地時,孔子的廟堂仍然陳列著車服禮器,許多儒生按時聚集在孔子故居,學習禮樂。司馬遷因而在《史記.孔子世家》的結尾,感歎地寫下:「普天之下,有許許多多君王和賢能之士,當時非常顯榮,死後也就湮沒於史塵。孔子以一介平民之身,卻代代流傳,到今天仍是天下學者的宗師」,「這樣,可以說是至聖吧!」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