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孔子七歲入平仲學、共1張圖片

好學青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的父親孔ㄏㄜˊ﹔he與母親顏徵在,曾經向尼丘山祈禱順利得子,因此就以山名作為孩子的名、字。
      在孔子出生以前,叔梁紇已經與第一任妻子施氏生育了九個女兒,又與妾生育一子,名叫孟皮。可是當時家族事務需要由嫡長子接任,孟皮不僅是庶出,而且腳有殘疾,難以擔任族長的位置。因此叔梁紇又向顏氏求婚,迎娶顏徵在。顏氏為姬姓,先祖與魯國公室有親戚關係,和孔氏(及施氏)同樣是貴族後裔,換言之,孔子出生在一個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家庭裡。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一說二十一年),距離叔梁紇在防地一役活躍僅約五年,此時又得到一名健康的嫡長子,叔梁紇的心情應該相當滿足快樂,可惜三年後,叔梁紇便過世了。而顏徵在也未及見到獨子成年,在孔子十七歲前便撒手人寰。父親亡故時太年幼,當時禮俗又只在家祭拜而不到墓地,因此孔子只得四處尋訪父親確切的埋葬地點,幾經波折,才將父母依禮合葬。子欲養而親不待,當孔子責備弟子宰予想要修改喪禮之舉是「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的時候,內心或許也頗有感慨吧。
      孔家沒有世襲的爵位俸祿,需要憑自己的能力出仕謀職,因此叔梁紇過世後,孔家的境況頓陷拮据。孔子曾經對學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小時候家境貧賤,所以學會了很多技能。)根據目前所知,孔子曾經負責管理倉儲(委吏),也曾經牧養牛羊(乘田),這些工作都是最基層的士職。但是對於年少的孔子來說,諸如此類的工作經驗,卻是陶冶他獨立性格及廣闊視野的寶貴歷練。 
      孔子的學習並非只來自於工作。在家庭背景的影響下,孔子很小的時候便把禮器當成玩具,跟著大人依樣畫葫蘆。小小孔子的這份興趣,沒有隨著年紀增長而消退,反而一直都對禮樂充滿學習的熱情。昭公十七年,孔子二十七歲的時候,郯子(即郯國國君,子是爵位)來到魯國,與昭公飲宴,席間大夫季昭子問起古代少皥氏以鳥名官的原因,郯子侃侃而談。孔子聽說這件事,便去向郯子學習古代的官制之學。此外,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青年時代也曾經特地適周向老子問禮(一說此行還向ㄔㄤˊ﹔chang弘訪樂),又向樂師襄子學習鼓琴。不僅如此,即使後來到了三十多歲,已經有「知禮」的名聲時,孔子還與齊太師學習韶樂,忘我到「三月不知肉味」,快樂地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又聽說延陵季子將要舉行葬禮,便說「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特地前去觀禮。從這幾件事蹟,不難想見孔子求知若渴的熱忱。
      孔子不僅盡可能多加學習,而且往往要學到很透徹。據說孔子向師襄子學琴時,學了十天,師襄子說:「可以學下一首了」,孔子卻回答:「我雖學會了曲調,但還要掌握節奏」;又過十天,師襄子又說:「可以學下一首了」,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體會出這首曲子的精神」;又過十天,孔子又說:「我還沒有體會到作者的心志」,於是又再過了好幾天,孔子才若有所思地稟告師襄子:「我感受到作者的為人了,但是這位作者的氣度,除了文王誰也當不起啊!」師襄子聽了,很佩服地說:「沒錯,我教你的正是〈文王操〉!」而《論語》也記載,孔子年輕的時候,「入太廟,每事問」,邊幫忙典禮的準備與進行,邊一一向人詢問、確認。當時有人批評:那個諏邑大夫的的兒子每件事都要問,是不是根本就不懂?孔子卻認為這是慎重看待典禮的表現,雖被貶低也不以為意。
       對照春秋時代一般士人的情況來說,孔子這樣學習似乎太過辛苦。一般士人只要學得工作所需的事情就可以了,學樂就學習如何彈奏、學禮就學習如何進行常用的儀式;但是孔子卻學得更廣泛,也更深入。這是因為,少年時代的孔子其實已經立定一生的志向。雖然家境所迫不得不四處任職,但是他並不是專為了求職做官而學習禮樂,他所感興趣的正是禮樂、學問本身。所以後來孔子曾經感嘆:「三年學,不志於穀,不易得也」;又曾回憶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位十五歲就傾心於學習而立定志向的少年,從此便懷抱著無比的學習熱誠,踏上了終生不悔的求道之路。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