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仕宦於魯、共1張圖片

仕宦於魯

魯昭公出亡以後,再也沒有回到魯國都邑,最後客死異鄉。然而晉太史墨卻評論道:「魯君世代安逸,季氏世代勤政,人民根本忘記魯君的存在了。就算死在國外,又有誰會哀傷呢?」昭公過世以後,魯國便繼立定公,當時孔子四十三歲。孔子說:「(吾)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五十歲前後,魯國政壇接連掀起了數次風波,而孔子就在一連串事件之後出仕,歷時四年。
      魯國三家大夫專政,雖然一時顯赫,但是並非沒有隱憂。三家大夫的權勢既然向上擴張了,底下家臣的政治實力當然也會隨之增強。先是諸侯上侵天子,繼而大夫上侵諸侯,如今便是家臣上侵大夫。魯定公五年夏天,季平子過世,季氏家臣陽虎想要用本屬於魯君的ㄩˊㄈㄢˊ﹔yu fan。 國君配帶的美玉寶石。璵璠入殮,但家臣仲梁懷不願意給他,認為季平子只是代行君職,現在應該將這塊寶玉歸還定公。陽虎因此想要驅逐仲梁懷,便找另一位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商量。公山不狃當時冠冕堂皇地說:「他是為了國君,你有甚麼好怨恨」,但是不久後,因為仲梁懷對他不夠尊敬,公山不狃竟然回頭慫恿陽虎:「你做了嗎?」
      於是秋天的時候,陽虎囚禁了季桓子與其堂弟,由於陽虎是季氏家的權臣,季氏幾乎無力抵抗,任由陽虎大肆謀害、驅逐,還設祭詛咒。大約就在這起事件之後不久,陽虎想要會見孔子、要求孔子出仕。孔子當然不想去,卻也不願攖其鋒,來往應付一番,此事不了了之。定公八年,陽貨聯合一些不得志的家臣,準備殺死三家大夫,各自取而代之。然而季桓子察覺有異,陽虎事跡敗露,最後叛逃齊國。
      在這一連串事件中點燃導火線的公山不狃,正是季氏屬地費的邑宰,費邑險固,公山不狃據邑自重,沒有參與陽虎的行動。從囚禁季氏的事件發展中看來,公山不狃與陽虎不同,他並不把宗法秩序放在眼裡,卻懂得巧妙掩飾,儼然以尊公室自命。大約就在陽虎起事的這段時間,公山不狃也召見孔子,要孔子出仕。孔子當時可能認為能夠藉此機會為魯國公室效命,動念前往,弟子仲由相當輕視公山不狃,還因此大表不滿;孔子最後沒有接受。
      不過到了隔年,陽貨的風波平靖之後,魯定公正式起用孔子為中都宰,於是孔子名正言順,受命出仕;這一年,孔子五十一歲。
      孔子是魯定公任命,所以雖然地位低於三家上大夫,不過並非三家屬臣,因此自主性比較高。在出仕期間,孔子有三項重要的作為:相夾谷、合諸墓、墮三都。
      「相夾谷」發生在孔子出仕的隔年。定公十年夏,魯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談和,孔子隨行輔助定公。齊人認為孔子只知禮而缺乏武勇,打算藉由流寓在齊的萊人,以武力挾持魯定公。沒想到孔子見狀,立刻喝令全員戒備,並說:「中原的國君相見會談,東夷俘虜竟然想要訴諸暴力,這種背禮失德、破壞秩序的事情,堂堂齊國應該不會容許!」齊景公聞言,只好示意萊人退去。後來要簽定盟誓的時候,齊國擅自附加一條:齊國軍隊出外征戰的時候,魯國必須派出三百乘甲車支援。孔子不做正面衝突,當場令魯大夫茲無還行禮回應:齊國若不歸還陽虎帶去的土地,魯國就不能支援齊軍。後來齊國只好歸還了鄆、讙、龜陰三地。
      「合諸墓」應該也在定公十年,這時孔子已經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春秋左傳》記載,定公二年秋天,季平子將昭公安葬於魯國諸君的墓地區之外。孔子於是命人挖掘墓溝,好讓昭公的墓地範圍擴大,與先君的墓地區相連。
      齊、晉是與魯國相鄰的兩大國,魯國本來親近晉國,但是當時晉國勢力已衰,齊國則野心勃勃,收服了鄰近的鄭、衛兩國之後,便想使魯國屈順,於是齊魯衝突日增。孔子在夾谷之會上的表現,如同向齊國宣示,雖然魯國較小,但不可輕蔑魯國的實力。而昭公墓地的位置,本來就是源於季平子的暗貶,孔子巧妙調整,就有對內宣示政治秩序的意味。
      延續「正名」的理念,定公十二年,孔子倡議「墮三都」。魯國三家大夫各有大都重邑――季孫有費、叔孫有郈、孟孫有成――,因此孔子想要削弱這三座城邑的軍政力量,以恢復政治秩序的平衡。季氏家臣陽虎之亂過後,叔孫氏家臣侯犯也據郈邑作亂,有鑒於此,季孫氏與叔孫氏都願意配合,所以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墮郈邑最先成功;將要墮費邑的時候,邑宰公山不狃叛變,率領費人進攻都城,孔子率魯軍抵禦,費人敗北,於是墮費邑也順利完成。但是到了墮成的時候,一直忠於孟孫家的公歛處父向孟懿子提出質疑,認為成邑不僅是魯國北向齊國的重要據點,更是「孟氏之保障」,「無成,將無孟氏也」,結果年底定公親自率兵,卻沒有攻克,「墮三都」之計就此功虧一簣。
      定公繼昭公之位,本來就直接面臨著臣大君小的政局,經此挫敗,更加失去作為的氣勢。而公歛處父一言,更是點醒三家大夫,墮三都表面上是解決了自己的心腹之患,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自斷手足,將權力奉還魯君。
      孔子察覺情勢轉變,魯國君臣都已不再有重整政治秩序之心,尤其原本相信孔子、任命孔子弟子的季桓子,更是轉而心生防備,所以即使得知弟子公伯寮向季氏說仲由的讒言,也只說道的行廢,不是公伯寮能決定的。墮成失敗之際,魯國又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季桓子欣然接受了齊國送來的女樂,等於自行向齊國宣示魯國君臣之無所作為,一舉推翻了孔子先前的努力;緊接著春祭的時候,又沒有依禮送來祭肉。孔子知道事無可為,動身離開魯國。

撰稿人:吳曉昀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