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定公十三年春天離開魯國以後,孔子與一些願意跟隨的弟子,展開長達十四年的旅程。
孔子首先向西去了衛國,魯、衛兩國不僅相鄰,政治情勢也很類似。但是定公十三年到十四年間,衛國既用兵於外,又有憂患於內,孔子大約待了十個月,便動身離開,經過位於晉衛邊境的匡、蒲兩地,往晉國的方向走。這趟路途屢有波折,先是經過匡地時,因誤會而受困了五天;後來又在蒲地遇上邑宰叛變,蒲人不準通行;途中還接到晉國大夫家臣佛肸召求出仕。不過孔子後來沒有繼續前進,折返衛國,並在衛國仕官,任職於衛國大夫顏讎由之家。
不久,衛靈公夫人南子與衛靈公相繼接見孔子,靈公比照魯國所給的待遇,聘任孔子出仕。但是衛靈公無心於政,只向孔子詢問兵陣之事,孔子於是再度離開衛國,啟程南下。此次經過曹國、宋國,在宋國邊境遭到宋國大夫桓魋惡意驅逐,最後一行人在陳國停留。魯哀公三年,孔子在陳國出仕,任職於陳國司城貞子之家。
陳國是夾於吳、楚兩大國之間的小國,戰爭頻仍,孔子大約待了三年,未得任命,動身前往楚國。該年吳、楚於陳國交兵,孔子正在旅次之中,一行人被困七天,糧食耗盡,所幸最終得以脫困,孔子到達楚國蔡地。蔡地由楚臣葉公治理,葉公款待孔子,並向孔子請益為政之道。不過,孔子並沒有繼續向楚國都城前進,反而向北折返,途經陳國,於魯哀公七年再度回到衛國。
孔子回到衛國,弟子也跟著回到魯、衛一帶,仲由、高柴在衛國出仕,稍後冉求也回到魯國出仕,端木賜則是往來於魯、衛之間。據說魯哀公三年的時候,季桓子臨終前瞭望魯國都城,對兒子季康子感嘆道:「這個國家曾經就要興盛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啊。」[《史記》]而冉求、端木賜等幾位弟子在魯國任事,都有很傑出的表現,所以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派使臣前往衛國迎接孔子,於是六十八歲的孔子終於又回到魯國。
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茫茫然地四處推銷自己的學說,而是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夠受到信任的地方,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進而使天下安定。他到每個國家,都要觀察當地的政治情勢,一方面審度是否需要停留,另一方面也思考適合的施政方法,所以當有人詢問時,就能提出相應的見解。例如在衛國,仲由問如何施政,孔子回答「正名」之道,直指衛國父子爭位、名分不正,導致民心不定的問題。[《論語》]又如葉公問政的時候,由於蔡地處於楚國與其他中原國家之間,而當時楚國正開始有志於中原,於是孔子回答「近悅遠來」,提醒葉公以德服人,自然天下歸心。[《論語》]因此十四年間,有些地方只是經過,有些地方則停留下來,應該都是出於孔子對於當地政局的考量。
孔子早年對於出仕的態度比較積極。剛離開魯、衛,接到佛肸召請的時候,孔子便跟仲由說:「我難道是瓠瓜嗎?怎麼能掛在藤蔓上不吃呢?」[《論語》]後來回到衛國,又面見靈公夫人南子,南子生於宋國,可能知道孔氏家族的事跡,也可能曾經聽聞孔子的名聲,所以想要召見孔子。不過她在衛國恃寵弄權,因此孔子此行招致許多非議。衛大夫王孫賈就故意問孔子:「與其在幽暗處祈禱,不如在光明處,不知道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聽出王孫賈的用意,回答:「如果德行有虧而得罪上天,在哪裡禱告都沒有用。」[《論語》]在孔子看來,南子與佛肸一樣,雖然對方德行有虧,但君子如果能潔身自好,又何必擔心。只不過,隨著閱歷增加,孔子對於出仕的態度越來越謹慎,再次回到衛國的時候,就不再積極參與朝政了。
如此長久而遙遠的旅程,自然不會一帆風順。宋大夫桓魋的驅逐只是一場小風波,困於匡、蒲及陳蔡之間的時候,過程就相當驚險。匡人與蒲人都以武力相向,師生幾至生死之地,好不容易才脫離險境。陳蔡之間,則是困在野外長達七日,由於飢餓過度,不少弟子虛弱、生病,甚至無法啟程出發。仲由見到同學朋友飢餓不堪的情況,氣憤地問孔子:「難道君子跟小人一樣有困窮的時候嗎?」孔子回答:「君子困窮也不改變德行,小人困窮就會胡作非為。」。[《論語》]孔子當然感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他並沒有喪失熱忱,反而始終秉持著當初的信念,堅持要將大道推行於天下。
孔子的信念並非沒有能夠了解的人。孔子一路上仍持續教學,途中也遇到不少敬重孔子德行修養的人物。例如衛國的儀封人就特地來與孔子會面,並且對旁人說:「上天是要將這位先生當作
ㄇㄨˋㄉㄨㄛˊ﹔mu duo。
鐸:古時宣佈教令用的大鈴,金口金舌的叫金鐸,金口木舌的叫木鐸。木鐸,向天下人宣示政教的法度啊!」只不過,了解的人不一定是知音者,孔子師生一路上遇到不少隱居的賢者,就對孔子的做法提出異議。例如桀溺便對仲由說:「天下都是一樣亂,誰能改變呢?你與其跟從一個不能與人相處之人,不如乾脆跟從不跟世事往來之人吧。」孔子聞言,很感慨地說:「我又無法加入鳥羣獸羣,不跟人在一起,要跟誰在一起呢?假使天下有道,我就不會去改變它了。」[俱見《論語》]
孔子這段話,道出自己周遊列國的心情。以孔子的學識,要謀職是很簡單的,但是他想做有利天下的事情,想要改變無道的世界,所以才如此奔波四方。譁眾取寵、迎合當權是輕鬆而容易得到榮華富貴的辦法,堅持行正道、違逆天下潮流卻會讓自己非常艱困。但是孔子的眼中不只看到自身,還關切著人群。雖然沒有找到能夠推行改革的有道之邦,但是孔子所追求的精神與理想,卻透過他周遊的行跡,流傳到魯國以外的廣大天下。
撰稿人:吳曉昀;故宮博物院圖片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