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象山集

內容介紹

《象山集》一書,為收錄陸九淵(1139-1192)著作及思想之書集,一共三十六卷。其書之編纂,最初由其兒子陸持之(1171-1225)於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所編定《象山先生全集》,並於陸九淵之門人袁ㄒㄧㄝˋ﹔xie(1144-1224)於嘉定五年(1212)付梓刊行。其後,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王宗沐(1524-1592)又重新校訂,刊於江西。

《象山集》所收之文章,除了陸九淵平日之書信外,更收錄了陸九淵之雜著、語錄、年譜,最後附上其門人所撰寫之〈行狀〉及門人之〈序〉。簡言之,透過《象山集》的閱讀,便能了解陸九淵的學術思想。

今傳本《象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有收錄,為未標點本。里仁書局出版《陸九淵集》,則為標點本,在閱讀上較為方便。

撰稿人:王志瑋

作者簡介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又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諡文安,金溪人(今江西),為陸九齡(1132-1180)之弟。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九年,卒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享年五十四歲。
  據《年譜》所載,陸九淵在幼年之時,即有異於常人之舉:「先生幼不喜弄,靜重如成人。三四歲時,常侍宣教公行,遇事物必致問。一日,忽問天地何所窮際,宣教公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從這則的記載可以看出,陸九淵從小便喜好問而深思,表現出其早熟的一面。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陸九淵六歲之時,雖與人容易相處,不過卻也十分厭惡無禮之人,顯示出陸九淵的為人與人和樂但絕不流於汙。由於陸九淵好深思,故在紹興十六年(1146),陸九淵時年八歲,在初讀《論語》、《孟子》時,即疑《有子》三章。同時,聞人誦伊川語,自覺若傷我者,顯示出陸九淵的學術淵源,與當時的程學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九淵年三十四歲。是年,陸九淵春試於南宮。呂祖謙(1137-1181)任考官,十分欣賞陸九淵所寫的卷子,於是陸九淵遂中選。夏五月,到了廷對之時,陸九淵又被賜同進士出身,一時俊傑咸從之遊。到了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陸九淵年三十七歲,是年陸九淵與其兄陸九齡、朱熹(1130-1200)、呂祖謙於鉛山講論,史稱「鵝湖之會」。在此次的學術討論中,激起朱、陸二人學術風格的差異,各有各的立場,故《象山年譜》載:「鵝湖之會,論及教。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由此可見,二人對於讀書修養的「進程工夫」有著不同的見解,自此以往,朱、陸學風的辯論,被後人不斷地討論。淳熙八年(1181),陸九淵年四十三歲,春二月,陸九淵訪朱熹於南康,於是朱熹請陸九淵於白鹿洞書院講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明年,陸九淵除國子正,始於中央太學講書,首講《春秋》六章。除《春秋》外,亦講《尚書》。
  陸九淵生平事跡,見於《宋史》本傳中,而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象山學案〉。陸九淵的思想,主張「心即理」,故其言曰:「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因而陸九淵所說之心,即孟子所謂的本心,而人之修養工夫,皆從此心而來,故陸九淵又言「樂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於是一切的修養工夫,皆在發明「立其大」的本心。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陸九淵從祀於孔廟。其生平主要著作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門人楊簡(1141-1126)、袁ㄒㄧㄝˋ﹔xie(1144-1224)、舒璘(1136-1198)、沈煥(1139-1191)皆能傳其學,學者稱「四明四先生」。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