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王安石

三經新義

內容介紹

《三經新義》意指《詩經新義》、《尚書新義》和《周禮新義》。書由北宋官方下詔修撰,宋神宗熙寧六年,命王安石設置經義局,與呂惠卿、王雱等同修《詩》、《書》、《周禮》義,《詩》義、《書》義雜出眾手,經安石詳定,而《周禮新義》更為王安石手自撰寫。八年書成,其副本送國子監鏤板頒行天下,是為《三經新義》。

《三經新義》修撰前,宋神宗曾與王安石有一段論議。神宗曰:「經術今人人乖異,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可以頒行,令學者定於一。」安石曰:「《詩》已令陸佃、沈季長作義。」上曰:「恐不能發明。」安石曰:「臣每與商量。」此大致可見神宗詔撰《新義》時的初衷,以及《詩經新義》的修撰情況。學官的頒行,科場的行用,使得《三經新義》在當時影響很大,由於和王安石的密切關係,這三部書也伴隨着國家政治形勢的起伏變化而隱顯升沉,最終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周禮新義》有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錄出的輯本,《詩經新義》有邱漢生所作輯注,程元敏先生對《三經新義》作了詳盡的輯佚,成果見於其所著《〈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書。

從漢唐到宋代,儒家經典的註釋範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這一轉變中的重要著作,《三經新義》無疑對理解這一變化過程、理解王安石經學十分重要。雖然牽連着複雜的政治因素,《三經新義》無疑也是嚴肅的經學著作,其中對經典解釋的發明,當時的學者都是推崇有加的。朱熹就曾說:「新經儘有好處,蓋其極平生心力,豈無見得著處?」因舉書中改古注點句數處云:「皆如此讀得好;此等文字,某嘗欲看一過,與摭撮其好者,而未暇。」(《朱子語類》卷一三〇)。就文本保留較為完整的《周禮新義》而言,王安石在自己的經典解釋中寄予了比較高的政治期許。對其評價,歷代一直褒貶不一,相較之下,全祖望的觀點或許比較公允:「荆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言簡意核。惟其牽纏於《字說》者,不無穿鑿。」《周禮新義》對後來的《周禮》學著作多有影響,「王昭禹、林之奇、王與之、陳友仁等注《周禮》,頗據其說,《欽定周官義疏》亦不廢採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直到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對於此書的發明也有所採用。

撰稿人:馮莤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