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資源>古代經典>魏晉南北朝經典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聖證論

內容介紹

《聖證論》的作者,王肅(195-256),字子雍,出生於會稽(今浙江),是三國時代魏國儒家學者,同時也是著名的政治家、經學家。王肅曾綜合今、古文經,為《尚書》、《詩》、《三禮》、《左氏傳》、《論語》作注解,宣揚儒家價值,後來,還將自己這套「王學」,納入官學。

王肅治經,歷來學者論述,皆以激烈反對鄭玄學術,為其顯著個人特色。他使用兩面夾攻手段,先是上承漢代今文經學中的歐陽《尚書》學、韓《詩》說法,撰寫《尚書駁議》、《毛詩駁議》、《毛詩問難》、《毛詩奏事》等書,駁斥鄭玄學說中,具有古文經學傾向的論點。再者,立足於古文經學派立場,尊崇賈逵、馬融等東漢諸儒觀點,反對鄭玄古、今文經交融,且「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的作法,駁斥「鄭學」中帶有今文經學傾向的論點;而這本,王肅用來批評漢末鄭玄經學的專門著作,就是《聖證論》。

《聖證論》寫定於曹魏明帝(227-239)時期,於《隋書.經籍志》中著錄的卷數為十二,但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時,已成十一卷本。在《舊唐書.元行沖傳》中曾有言:

子雍(王肅,字子雍)規玄數十百件……王肅改鄭六十八條。

茲可證明,《聖證論》確實為學者們所親見,但之後,便逐漸散佚。今天,除了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所輯三十多條佚文外,此書幾無可得。《聖證論》內文,大都援引《孔子家語》(相傳為王肅所偽造,為紀錄有孔子及其弟子問學、對話的著作),以「取證於聖人之言」(書名「聖證」二字之由來)的作法,借孔子之手,來打鄭玄。從論述事實的真偽、義理闡釋、詞語解說,以及鄭玄論述有損聖人形象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抨擊。

此書一出,無可避免地,隨即引發王學與鄭學的論辯火花。當時,政府徵招孫炎(字「叔然」,當時人稱「東州大儒」的鄭玄門人)到祕書監任職,但其毅然不就。因王肅著《聖證論》,譏短鄭玄,孫炎因深諳儒經,瞭解王肅觀點所來之由,旋即便「駮而釋之」,駁斥了王肅的指控,並詳細的說明,鄭玄所作意旨為何。這是鄭學、王學間的首次交鋒。

《聖證論》的言論,雖大多出自前人之書,但從王肅的挑揀、選擇中,多少能看出其用心於何。即便只是看似抄錄,但實際亦改動不少,在那之中,自然藏那王肅自身看法於其內。職是之故,總體來論王肅《聖證論》,雖存在著門戶之見,但的的確確,也糾正了某些鄭玄的論點,功不可沒。

撰稿人:陳讚華

作者簡介

三國時代魏國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王肅(195-256),字子雍,出生於會稽(今浙江),祖籍為東海郯城(今山東郯城)。漢獻帝興平二年出生,卒於三國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東漢末年,被孫策譽為「雅儒」的王朗,即為王肅父親。王朗曾為《易》、《春秋》、《孝經》、《周官》等經典著有注解,是一位博通經學的專家。所以,王肅自小,便跟隨父親學習經學,通熟今、古文經。直到十八歲時(213),王肅隨宋衷學習漢代揚雄《太玄》後,已能提出自己獨立的看法,充分顯露善於思考的辨析能力。
      魏明帝黃初年間(221-227),王肅擔任散騎黃門侍郎。之後,又擔當散騎常侍,領秘書監,兼職於崇文觀祭酒,專門掌管藝文圖書之類的事情。魏明帝景初年間(238-239),皇室雖然盛興,但人民收成不好,竊盜、犯罪事件增加,社會動盪。因此,以孔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觀點深為戒鑑的王肅,便上呈疏文,強烈建議皇上:
      應要給予人民休養生息的恩惠,保持平穩安寧的社會風氣,並且努力充實國庫存糧。為要讓人民得到充
      分休養,在徭役方面,就應該減省一點,讓人民少一些其他的負擔,而能多花點時間在土地、農作之上
      。……若能如此行之,自然能夠取信於民。而能夠得到人民的信任,這就會是國家最大的財富了。
      在疏文中,可見王肅對當代時事的理解、人民的關懷,以及經典古籍中所載之禮法,該如何有效落實現實生活,都具備一定程度的運用能力,以及優秀的文字表述技巧。當然,這必得歸功於王肅家學的深厚淵源,有一個能夠提供他廣博學習古文、今文經典傳注知識的環境。其實,王肅很早就已精通賈逵、馬融一派的古文經學問,而對鄭玄一脈頗有異議。在當代以鄭玄為首的學術主流風潮下,王肅可說頗有自己的治學理念與風格。於是,王肅有計畫地著書立說,在明帝任內的十多年中,不僅為《尚書》、《詩》、《三禮》、《左氏傳》、《論語》作注解,也為父親遺著《易傳》,進行了撰定的工作。
      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240-249),王肅捲入了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氏集團的政治鬥爭。因將女兒嫁予司馬昭為妻,他理所當然的向司馬氏集團靠攏。當司馬懿誅曹爽、得到政權後,王肅便擁有參與朝政的機會。終於,在六十歲(嘉平六年,254)那年,持節兼官於太常、總領五經博士的王肅,便將自己一系列的經注、父親的《易傳》,立為學官。但好景不常,隔兩年後便過世,享年六十二。前來喪禮哀悼者,達數百人之多。之後被追贈為衛將軍,諡稱景侯。
      在漢末以降的政治思想中,王肅終生展現了以研究經學為手段,以安邦治國為目的的企圖與作風。十八歲那年習得兼採陰陽、儒、道的《太玄》,便大開智性,通曉借用「兼採」的作法,融合當代時事,遍注群經(無論今、古文學,兼而采之)會異同於一。但在自我學問的定位上,王肅依舊以古文經學說為宗,以維護孔子思想的純潔性自居。賈逵、馬融兩位前輩經學大師,深為王肅偏愛,而大力結合今、古文經學的鄭玄及其所開展成的「鄭學」,自為王肅所憎惡。對王肅來說言,古、今兼採的作法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鄭玄老是「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所以,看不慣鄭玄作法的王肅,以力求字句與義理上的真實、摒棄明顯迷信的神話傳說、取義於現實生活的方式,撰有《尚書駁議》五卷、《毛施義駁》八卷、《毛詩奏事》一卷、《毛詩問難》二卷、《聖證論》十二卷等書。不可諱言的,每書也都是針對性強烈的著作。
      其實,王肅著作甚豐,《隋書.經籍志》中有著錄的便達廿多種,計一百九十多卷;但這些作品皆已散佚,唯清人輯本中,可見部分文字。在經學發展史中,王肅除了對抗「鄭學」外,還另有涉嫌偽造經書的事情,也成為有名的學術案件。當時,「鄭學」名重天下,王肅若要在經典注解上與其抗衡,必得給自己尋找強而有力的理論背書者。於是,他拿出了《孔子家語》、《孔叢子》等書,欲借孔子與孔門弟子之口,加以自己的注解文字,論治國、用人之方。
      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曾有二十七卷本的《孔子家語》流行過,上面題為孔門弟子所撰,記載著孔子弟子言行事蹟。在漢、魏之際,王肅自稱從孔子廿二世孫孔猛手中,得到《家語》廿一卷,並親自為其作注。今日,尚可見《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均為十卷的版本。當然,歷來學術界皆視此書為王肅偽造。另外,是《漢書.藝文志》未有記載的《孔叢子》。舊說《孔叢子》為秦、漢之際,孔子八世孫孔ㄈㄨˋ;fu所撰,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等人)的言行。在王肅批駁鄭玄的《聖證論》中,大規模引用《孔叢子》的文字。在後來西晉皇甫謐《帝王世記》中,亦曾見其引用。《孔叢子》因為與《孔子家語》一樣,行文未有西漢作品的風格,內容與思想也與《孔子家語》相似,古代學者因此也大多視此為王肅偽造之書。
      王肅晚年仗著司馬氏集團的勢力,納私家經注為官方學術,「王學」在西晉半世紀長的歷史中,久居官學地位。直到永嘉亂後,東晉偏安江左,官方經學博士九人之中,僅一位為「王學」學者。自此之後,王學基本已確定銷聲匿跡。由歷史長流上看,王肅在當時尊崇孔學的表層中,將道家「無為」思想含納於內,造就成一個新思想的融合體,其雖未有留下足以通貫古今的傳世鉅作,但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將天道觀、無為而治觀點等融入儒家學說中,也正好反映了漢、魏之際,儒學逐漸靠近道家學說、玄學將要顯要的重要過渡時期。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