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林慶彰
  • 出版者:《國文天地》第3卷第6期
  • 出版日期:1987/11/01

經學史研究的基本認識

內容介紹

現知最早的中國經學史專著,是劉師培作於清光緒三十一、二年間的《經學教科書》第一冊,此後至抗戰期間,隨著中日學者的相關著作,如皮錫瑞的《經學歷史》、陳燕方的《經學源流淺說》、本田成之的《支那經學史論》、周予同注釋的《經學歷史》、安井小太朗等的《經學史》、瀧熊之助的《支那經學史概說》、馬宗霍的《中國經學史》、甘鵬雲的《經學源流考》等書的相繼問世,充分展現了此一學科的旺盛生命力。但自抗戰之後的五十年間,如此榮景不再,想要目睹一部經學史專著的出版,卻顯得十分困難。

究竟經學史的研究出了什麼問題?何以前後會出現如此懸殊的轉變?林慶彰教授投身於經學史的研究多年,對經學史研究的諸多面向,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觀察與體會。本文即作者對於許多經學史研究關鍵問題的解答,與可行的研究方法的提出。全文涉及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項:

一、經學史的研究專著未能推陳出新,原因大致有四:
(一)前人經學史的負面影響:多數經學史著作只有資料的排比,而無觀點的呈現,使學子望而生畏。
(二)經學內容包含太廣,學者兼顧不易:面對經學過於龐雜的內容,學者在統合研究上有極大的困難。
(三)經學的資料缺乏統一的整理:大批經學史料尚未進行標點整理工作,學者難以入門。
(四)缺乏新方法的刺激:經學為我國特有的學問,無現成的理論可取資,以致經學史著作多陳陳相因。
二、研讀經學史的目的,至少有四:(一)認識中華文化的媒介,(二)充實學者的基本知識,(三)作為其他學科的輔助,(四)作為人生修養的指針。

三、經學史的理想分期:過去數種經學史著作,對經學演變的分期大致有兩種方式:(一)以朝代的更遞分期,(二)以經學的演變分期。其中,以後者較為理想,但皮錫瑞的《經學歷史》雖採用這種方式,實際的分期卻也不盡妥適。作者根據經學的實際演變過程,歸納的分期如下:
1.經學的形成與流傳:包括先秦和西漢初。
2.今文經學的興起:西漢中葉至東漢初。
3.古文經學的興盛:東漢中葉至東漢末。
4.漢代經學的批判:魏晉時期。
5.義疏之學的興盛:南北朝至唐中葉。
6.漢唐經學的批判:晚唐至北宋初。
7.新經學的產生:北宋中葉至南宋末。
8.新經學的傳承:元代至明中葉。
9.新經學的批判:晚明至清初。
10.古文學的復興:清乾嘉時代。
11.今文學的復興:清道咸以後至清末。

四、經學史研究的方法有四:
(一)研究經學演變與外在環境的關係,(二)研究經學家的個別著作,(三)將經學家的著作作比較研究,(四)將經學史的演變作合理的解釋。

本文雖然篇幅不長,但在詳細閱讀之後,對於讀者在經學史研究重要觀念的建立,研究方法的掌握上,都將有極大的助益。文章又收入本文作者所編之《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林慶彰教授,一九四八年十月生,臺灣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兼任教授。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