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許地山
  • 出版者:《晨報副刊》第171-175號
  • 出版日期:1923/07/02

原始的儒、儒家,與儒教

內容介紹

本文又收入作者的《國粹與國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6月)一書中,全文旨在論述儒、儒家、儒教的含義、形成及其演變過程。文章中的要義大致如下:

作者以為原始社會中,凡長於一技、精於一藝的人,必定為那群眾所敬重。所以他在那社會中的地位最高,且具有治人的能力。這等人在中國古代,高明者為「聖人」,次者也不失為「君子」。他們的地位是巫祝,是宰官,或者也是君王。時代越下,古人另給他們一個名子叫做「儒」。「儒」這個字,《說文》解作「術士」,所以凡是有一技一藝之長,對於事情能夠明了、熟練,和有法術可以教人的,都可以稱作儒。

六藝既是先王經世的成跡,鑽研經術的儒生在習誦之餘,必然要揣摩其中的道理,於是在六藝中抽出一個經天緯地的「道」。「道」是從六經所產出,是九流百家所同宗,所以不習六藝所產的道術觀念,就不能觀九家之言,不能明白儒家的淵源。儒原是學道人的名稱,孔子以後不久,這字的意義就狹窄了,而成為一種特殊的教義。

孔子死後,這個宗教團體平安地繼續了二百多年,孔子的嫡派子孫簡直和傳經的祭司沒有什麼區別。直到秦代挾書和偶語《詩》、《書》棄市的律令頒行以後,這儒教的「正教會」也就幾於離散。自漢代文、景以後,儒教才又漸見尊崇。而到武帝時,才推崇儒術,罷黜百家。東漢經師每信圖讖,形成了道士派的儒學,實為儒校正式成立後的神學。

儒的道理的精華處,在於君師的理想上。這一理想,彌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頭腦裡。我們常以為單是學問不能算是學問,必得把他現於實用才算。儒教裡面積聚了許多可貴的道理,可惜現在只剩少數人從事尋繹,而多數人正在做西方文化的轉運手,把他鄙棄了。儒教今日若能成為一種宗教,那他就是一個具社會靈魂的宗教,他所求的只在社會的安寧,個人對於「我」的去處,是儒者所不樂道的。因而儒教若能用宋儒的精神,用新宗教的方法,去整理他的舊教義,就能使他成為一個很高尚的宗教。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許地山,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一八九三年出生於臺灣,一九四一年去世於香港。一九一七年考入燕京大學,先後得文學學士、神學學士學位。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六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英國牛津大學等地研究宗教史、哲學等。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教授,一九三五年後任香港大學教授。著有《綴網勞蛛》、《空山靈雨》、《道教史》、《扶箕迷信的研究》、《國粹與國學》等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