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魯迅
  • 出版者:《北新》半月刊第2 卷2 號
  • 出版日期:1927/03/01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內容介紹

本篇原為一九二七年七月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的演講稿,記錄稿後經改定,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號。又收入上海北新書局於一九二八年十月出版的《而已集》中,後並編入《魯迅全集》第三卷。

此次演講的題目,魯迅認為是文學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來很有困難的地方。

文中說漢末董卓之後,曹操專權。在他的統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因此之故,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風格。--就是文章要簡約嚴明的意思。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因為在黨錮之禍以前,凡黨中人都自命清流,不過講「清」講得太過,便成固執,所以在漢末,清流的舉動有時便非常可笑了。更因思想通脫之後,廢除固執,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曹丕、曹植、曹叡,都是喜歡文章的。不過到那個時候,於通脫之外,更加上華麗。歸納起來,漢末、魏初的文章,可說是:清峻、通脫、華麗、壯大。曹操、曹丕以外,還有下面的七個人都很能做文章,後來稱為「建安七子」。漢文慢慢壯大起來,是時代使然,非專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華麗好看,卻是曹丕提倡的功勞。

一直到明帝的時候,文章上有了個重大的變化,因為出了一個何晏。他的名聲很大,位置也很高,而喜歡研究《老子》和《易經》。何晏有兩件事值得提:第一,他喜歡空談,是空談的祖師;第二,他喜歡吃藥,是吃藥的祖師。他吃的不是尋常的藥,是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是一種毒藥,由何晏開始吃的。何晏有錢,他吃起來了,大家也跟著吃。藥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而六朝人的詩,多以「行散」二字入詩。走了之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吃藥後的發冷要衣少,冷食,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又因「散發」之時,不能肚餓,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趕快吃,本來魏晉時,對於父母之禮是很繁多的。但在吃藥之後,為生命計,只好大嚼,所以就變成「居喪無禮」了。居喪之際,飲酒食肉,由闊人名流倡之,萬民皆從之,社會上遂尊稱這樣的人叫作名士派。

  東晉以後,不做文章而流為清談,由《世說新語》一書裡可以看到。魏末,何晏他們以外,又有一個團體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個,所以又稱「竹林七賢」。正始名士服藥;竹林名士飲酒,嵇康也兼服藥,他們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舊禮教的。嵇、阮的罪名,一向說他們毀壞禮教,但魯迅以為這判斷是錯的。魏晉時代,崇奉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在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因為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過偶然崇奉,於是老實人以為如此利用,褻黷了禮教,不平之極,無計可施,激而變成不談禮教,不信禮教,甚至於反對禮教。

  不過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因為他們的名位大,一般的人們就學起來,而所學的無非是表面,許多人只會無端的空談和飲酒,無力辦事,也就影響到政治上,弄得毫無實際了。

到東晉,風氣變了。社會思想平靜得多,各處都夾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晉末,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人物是「田園詩人」的陶潛。

本文雖主要談論文學,但兼及當時時代背景與思想,其中創見甚多,可以給讀者帶來不少啟發。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魯迅,幼名樟壽,字豫山,後改為豫才。一八九八年起,改名樹人。魯迅是一九一八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生於一八八一年,卒於一九三六年。七歲上私塾學習舊學,光緒二十四年到南京洋務學堂求學,受維新思想影響,接觸到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學說。一九○二年到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並參加了反清革命團體光復會。一九○九年回國,自一九二○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任教。著作很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為《魯迅全集》出版。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