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章太炎
  • 出版者:《雅言》第1卷1期
  • 出版日期:1913/12/01

駁建立孔教議

內容介紹

本文最早發表於一九一三年十二月《雅言》的第一卷一期上,又收入《太炎文錄初編》中。

章太炎對於康有為、陳煥章等人於一九一二年在上海創立孔教會的做法,並不以為然,因此撰寫文章以駁斥之。文中開頭即聲明:「近世有倡孔教會者,余竊謂其怪妄。」他認為中土素無國教,今人猥見耶蘇、路德之法,漸入域中,乃欲建樹孔教以相抗衡,這並不是好的因應方法。而孔子者,學校諸生所尊禮,由匠師之奉魯班,縫人之奉軒轅,胥吏之奉蕭何,只是各尊其師,思慕反本而已。今日若以世人拜謁孔子,便稱孔子為教主,則軒轅、魯班、蕭何都將各自成為教主了。

作者認為孔子之在周末,皆以為百世之英、人倫之傑,與堯、舜、文、武相伯仲。等到燕、齊怪迂之士,興於東海,說經者多以巫道相糅,伏生開其源,仲舒衍其流,以經典為巫師豫記之流,更曲傅《春秋》,云為漢制法,以媚人主。加以讖緯蜂起,怪說布彰,而巫蠱之禍作,乃仲舒為之前導。仲舒既偽託於孔子,而今之創孔教者,又效法仲舒而為之。

文中強調,孔子對於中國的貢獻,乃在於制歷史、布文籍、振學術、平階級四件事上。綜合這四項而論之,孔子之於中國,為保民開化之宗,而非教主。世若無孔子,則憲章不傳,學術不振,國淪夷狄而不復,民陷卑賤而不升,想以名號加於宇內通達之國,是非常困難的了。想建立孔教者,是忘其所當尊,而以不當尊者奉之。孔教本非前世所有,則今日固無所廢;莫之廢,則亦無所建立矣。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章太炎,原名炳麟,因仰慕顧炎武,改名絳。(顧氏初名絳,入清後改名炎武。)字枚叔,別號太炎,浙江餘杭人。生於一八六九年,卒於一九三六年。光緒十七年(1891),到杭州詁經精舍從學於著名經學家俞樾。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後,民族危機加深,於是投身於政治活動,並且開始學習西方事物。曾經支持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運動,編輯過《時務報》。戊戌變法失敗以後,逃亡日本,結識孫中山先生。一九○三年,因替鄒容《革命軍》作序和在上海《蘇報》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被捕入獄。一九○六年獲釋後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並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積極鼓吹革命。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後,反對新文化運動,創辦《華國》、《國學商兌》、《制言》等刊物,宣揚國故。主要著作收錄為《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及《章太炎全集》等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