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胡適
  • 出版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
  • 出版日期:1934/05/01

說儒

內容介紹

本文原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三月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又收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之《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中。

文中提及二十多年前,章太炎先生作《國故論衡》,有〈原儒〉一篇,說「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私名為儒。《七略》曰所謂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什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認為太炎先生的大貢獻在於使我們知道「儒」字的意義經過了一種歷史的變化,從一個廣義的,包括一切方術之士的「儒」,後來竟縮小到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狹義的「儒」。本篇寫作的目的,即在補充章太炎先生說法的不足之處。

作者以為「儒」的名稱,最初見於《論語》孔子說的:「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儒」的第一義,是一種穿戴古衣冠,外貌表示文弱迂緩的人。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他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行殷的古禮。這是儒的第二個古義。一切儒,無論君子儒與小人儒,品格儘管有高低,生活的路子是一樣的。他們都靠他們的禮教的知識為衣食之端,他們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在那殷周民族雜居已六七百年,文化的隔離已漸漸混滅的時期,他們不再僅僅是殷民族的教士,竟漸漸成了殷周民族共同需要的教師了。

孔子和他的大弟子的生活,都是靠授徒與相禮兩種職業。大概當時的禮俗,凡有喪事,必須請相禮的專家。孔子和這班大弟子本來都是殷儒商祝,孔子只是那個職業裡出來的一個有遠見的領袖,而他的弟子仍多是那個治喪相禮的職業中人。但他們的禮教已漸漸行到統治階級裡了,他們的來學弟子,已有周魯公族的子弟了;向他們問禮的,不但有各國的權臣,還有齊魯衛的國君了。

這才是那個廣義的「儒」。儒是一個古宗教的教師,治喪相禮之外,他們還要做其他的宗教職務。儒的職業需要博學多能,故廣義的「儒」為術士的通稱。孔子是儒的中興領袖,而不是儒教的創始者。儒教的伸展是殷亡以後五六百年的一個偉大的歷史趨勢,孔子只是這個歷史趨勢的最偉大的代表者。在「吾從周」的口號之下,孔子擴大了舊「儒」的範圍。「儒」的中興,其實是「儒」的放大。「儒」本來是亡國遺民的宗教,所以富有亡國遺民柔順以取容的人生觀。到了孔子,他對自己有絕大信,擔起了「仁以為己任」的絕大使命,--這是孔子的新儒教。

老子也是儒。儒的本義為柔,而《老子》書中的教義正是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柔道,老子的教義正代表儒的古義。古傳說裡記載著孔子曾問禮於老子,這個傳說在我們看來,絲毫沒有可怪可疑之點。老子代表儒的正統,而孔子早已超過了那正統的儒。

本文發表之後,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不斷有相關文章的討論出現,如:李源澄的〈評胡適說儒〉、賀次君的〈說儒質疑〉、楊向奎的〈讀說儒〉、馮友蘭的〈原儒墨〉、郭沫若的〈借問胡適〉(後改題〈駁說儒〉)、錢穆的〈駁胡適之說儒〉……等,影響極為深遠。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一八九一年。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一九○四年春到上海進入新式學堂。一九一○年赴美國,先後就讀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一七年初〈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雜誌發表,一時享譽全國。同年夏天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並參加《新青年》雜誌的編輯。一九一九年二月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一九二二年創辦《努力周報》,一九三○年與徐志摩等人合辦《新月》雜誌。一九三二年又與傅斯年、蔣廷黻等人創辦《獨立評論》。一九四五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九四九年離開上海到美國,後來到了臺灣。一九五七年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病逝於臺北。著作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輯為《胡適全集》於二○○三年九月出版,共四十四卷。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