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資源>古代經典>隋唐五代經典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杜佑
  • 語言:正體中文

通典

內容介紹

杜佑編撰的《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載典章制度的通史。全書共兩百卷,分為九門,依序為食貨(1-12卷)、選舉(13-18卷)、職官(19-40卷)、禮(41-140卷)、樂(141-147卷)、兵(148-162卷)、刑法(163-170卷)、州郡(171-184卷)、邊防(185-200卷)。承襲父親鍾愛文學習性,杜佑即便身居要職,依然嗜學如命,每每秉燭夜讀,博覽群書。他在《通典》序文內,稱自己「性且蒙固,不達術數之藝,不好章句之學」,但也就是這份「固執」,能夠支撐身經安使之亂的杜佑,「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參考各代書志體例,從唐代宗大歷初年(766)開始撰寫,一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時著成《通典》,費時三十六年後,上表進呈。

在實際書寫之前,杜佑曾先研究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之子──劉秩所著《政典》。劉秩摭拾諸子百家之言,模仿《周官》體例,分門別類,成三十五卷的大作,為當世稱賞。而杜佑於閱畢之後,詳加揣摩,認為條目未有完盡,廣泛補充缺失之處,參校更新,博取經史諸子、漢魏六朝文集、奏疏文獻,以類相從,舉凡歷代沿革,皆記載在內。曾在德宗建中初年,擔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專門管理「錢、穀、鹽、鐵」、軍興饋漕等事情的杜佑,深知連年用兵,「民困賦乏」的嚴重性,所以《通典》全書即以「經濟」作為政治、德教的根本。他在序文寫道: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因此,《通典》九門,以「食貨」為首,而食貨又以「田制」為首,十足展現儒家以農為本的主張。除以經濟為本,杜佑以「禮」為「先王承天之道,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聖人以禮示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禮」之門,篇幅居全書之半,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杜佑對於經濟、制度的重視,以及此間顯露的「經世致用」之思,無一不是透過「歷史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古今形式各有差異,不能固守古道」的史觀出發。從虞唐始,到唐朝代宗、肅宗,考察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略於遠古,詳於當世,薄古厚今地在唐代部份,用了四分之一以上篇幅的來書寫,成就了中國第一部論述歷代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並結合編年與紀傳二體,開創了二者並列的典制體例。其書不僅風行當代,亦影響後世深遠:「三通」、「續三通」、「清三通」,乃至於「十通」,皆完全仿照《通典》體例。除其本身所確立下的典制體體例,之後另一種制度史──「會要體」的出現,也是受其影響而出現。馬端臨稱《通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也」,正是如此!

撰稿人:陳讚華

作者簡介

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735-812),字君卿,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卒於唐獻宗元和七年,享年七十八。世家子弟出身的杜佑,以父蔭補官,進入仕途。曾為京官、外觀、嶺南、淮南節度使,歷經德、順、憲三朝宰相。後拜為司徒,封岐國公。杜佑天性精於官吏之職,深受朝野敬重。於唐獻宗元和七年(812)六月時,獲太保致仕,十一月病逝。冊贈為太傅,諡號「安簡」。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