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 編著:衛湜

禮記集說

內容介紹

衛湜,《宋史》無傳,根據葉適(1150-1223)《水心集‧櫟齋藏書記》及魏了翁(1178-1237)〈禮記集說序〉所載,可知其學術活動時期大約與二人相仿。《宋史翼》、《宋元學案補遺》有少數關於衛氏個人的記載,內容大同小異:其字正叔,崑山人,好古博學。除太府侍丞,將作少監,皆不赴。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書一百六十卷,名曰「禮記集說」。寶慶二年(1226)上之,終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學者稱為「櫟齋先生」。

此書的編纂,有衛湜對禮學深刻的責任,他恐怕唐孔穎達等纂定《禮記正義》後,諸儒異說從此散逸;又病當時學者抄襲前人經說以為己見,而世人不知其本;再加上宋朝經學大盛,惟《禮記》未見集大成的著作,因此博綜群籍,薈萃共計一百四十四家的詮解,耗費二十餘年的時間始成完帙。書中援引的經說,不僅採自專門著作,其他如文集、語錄、雜說及群經講論凡涉及《禮記》者,皆在蒐羅之列。

雖然王安石棄經(《儀禮》)用傳(《禮記》),造成宋儒研治《禮記》的風潮,但偏重於禮義的發明,對於名物制度的考證較不重視。《集說》為集大成性質的著作,其中搜羅宋儒的禮說,正可以反映此時期研治禮經的重點,在於檢討漢儒解經的方法;此時期研治禮經的特色,在於《禮記》哲學化。在我們的印象中,都認為宋儒疑經的風氣盛行,甚至動輒改經,而獲致後世學者對宋儒治學不嚴謹的批評,而忽略了宋儒治經的本心。「疑經改經」這樣的評論用語,容易引人誤會,與其說宋儒疑經改經,不如說他們所疑所改,是漢儒所認定的經書,宋儒想跨越漢儒所認定的經書,直接尋求先秦儒家經典的原貌。

《集說》保存了大量宋儒研治《禮記》的精華,成為明代胡廣等人修纂《五經大全》的主要根據,可見其保存文獻之功。書編成之後,在紹定四年(1231)刻梓印行。此後九年,衛湜仍繼續增訂《集說》的內容,孜孜不倦,「倘佯於書林藝圃,披閲舊帙,搜訪新聞,遇有可採,隨筆添入」(〈禮記集說後序〉),其中最特別的例子,是衛湜收錄了多條朱熹弟子楊復所編纂的《祭禮》的議論,此書作為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續編,有完整的祭禮理論系統,正可說明上述宋儒治經的特色,但有清一代,卻與黃榦《祭禮》相混淆,世人皆不知《經傳通解》中的《祭禮》有兩種內容完全不同的版本。而楊復《祭禮》唯一的傳本,在清末民初為日本靜嘉堂所購得,今人更不知有此書的存在。如前所述,衛湜於寶慶二年撰成《集說》,紹定四年亦即楊復撰成《祭禮》的那一年刻梓印行,嘉熙三年(1239),《集說》重新刊刻增訂新版,此時楊復已去世兩三年。今本衛湜《集說》,於卷首「集說名氏」列「秦溪楊氏復,儀禮經傳通解續祭禮十二卷」(按:應為十四卷),書中所引用楊復的議論,當即在紹定四年至嘉熙三年之間,衛湜「搜訪新聞」所得。此例除可見《集說》保存文獻之功,亦可證明衛湜對禮學深刻的責任感。

撰稿人:葉純芳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