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胡安國

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福建崇安人(今福建崇安),諡文定。生於北宋神宗熙寧七年,卒於南宋高宗紹興八年,享年六十五歲。
      胡安國幼年之時,即展現記憶力過人的能力,其母親吳氏教以《訓童蒙韻語》數十字,才反覆唸過兩次,胡安國便能朗朗上口。到了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胡安國時年七歲,所為小詩,便有自任以文章道德之意而別於流俗。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胡安國年十七歲,入太學讀書,從學於程頤(1033-1107)之友朱長文(1039-1098)與靳裁之,而朱長文又是孫復(992-1057)的門人,因而胡安國之學術便在洛學與孫氏學的基礎上,有著深厚的學問基礎。
      哲宗紹聖四年(1097),胡安國年二十四歲,廷試進士,其試卷考官原本列為第一,但由於當時諸多因素的考量,宋哲宗最後親擢為第三,但胡安國的才學並未因此而受到忽視。由於登第進士,自此以後,胡安國便開啟了官宦的生涯,然而因為自律甚嚴的個性,於是足不躡於權門,在當時黨派分立的年代,因而胡安國為當權者蔡京(1047-1126)所厭惡,並受到打壓。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胡安國時年三十二歲,是年胡安國除任湖北學事,到官之後,隨即又改使湖南。在外任官之時,胡安國每到一處,便訪求人才、禮賢下士,因此為官頗受好評。不過由於為蔡京所惡之故,不久之後,胡安國乃退隱於荊門漳水之濱,以經籍自娛,展現出儒者安於自守的情操。直到徽宗大觀四年(1110),胡安國年三十七歲,朝廷始復召而續任原官職。徽宗政和八年(1118),胡安國年四十五歲,少宰余深(1050-1130)將胡安國推薦於朝廷中央,於是胡安國起身而至京師,但由於臥疾之病而獲准乞歸。政和九年(1119),胡安國年四十六歲,是年胡安國被任命為提舉江南東路學事,復召上殿,然又因父卒居喪之故而未受命。是年,胡安國謂其弟子曰:「吾奮跡寒鄉,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鍾,將何所施?」由此可見,胡安國的任官,並非真的為名利而仕宦,在父親過世後,胡安國每每推辭朝廷所命,而自隱於山水之間。
      直至欽宗靖康元年(1126),胡安國年五十三歲,因外族入侵,為彰明《春秋》大義,因而再度出仕。宋室南渡後,胡安國所上之書、所諫之事,每每不離《春秋》大義。於是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胡安國年五十九歲,除兼侍讀,專講《春秋》。紹興六年(1136),胡安國年六十三歲,完成《春秋傳》,並上奏高宗,高宗稱贊此書深得聖人之旨。是年,諫官陳公輔(1077-1042)乞禁程氏學術,胡安國因而上書乞加二程、邵雍(1011-1077)、張載(1020-1077)封爵,於是高宗乃詔館閣褒集程氏之遺書,由此可見,胡安國對於當時學術生態的影響力,從中亦可見得胡安國對於二程學術的推崇。
      綜觀胡安國生平事跡,見於《宋史》本傳,而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武夷學案〉。其一生主要著有《春秋傳》、《資治通鑑舉要補遺》及《文集》若干卷。

撰稿人:王志瑋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