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笙
匏音,由十三枝長短不同的竹管與金屬斗組成,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出固定音階,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透吹和吸發聲的樂器。
塤
塤,也寫作壎,陶瓷製,土音,橢圓狀,中空,孔有六、七、八不一,今為八孔。吹奏時,演奏時雙手捧塤,左右手兩大指按中央兩孔,其餘手指則分按左右側之三孔。
晉鼓
晉鼓
屬革音。晉鼓置於大成門內之西,又稱大成鼓。形體大置於木架上,鼓身漆紅漆,演奏時用兩根木棒敲擊鼓面,鼓聲宏大且深沉。在釋奠典禮中的「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的階段中,須分別擊晉鼓。孔廟的鼓有晉鼓、應鼓、建鼓、鼗鼓、搏拊,體型由大到小。
建鼓
建鼓
屬革音之一。建(漸)鼓又稱為楹鼓,因為鼓上鑿有方形孔,以柱子貫穿樹立,而「楹」就是柱子的意思。底座呈十字型,並刻有四伏獅,有華蓋罩在鼓的上方,放置在大成殿前西南方。在釋奠禮中,當樂生及佾生由禮生引導進場時,皆按照建鼓的節奏,以「五步一頓」的步伐前進,故又稱轉班鼓。
應鼓
應鼓
屬革音之一。應鼓以柱子支撐樹立,底座成十字型。應鼓較建鼓稍小而樸素,沒有傘蓋和伏獅,放置在大成殿外東南側與建鼓遙遙相對。
鼗鼓
鼗鼓
屬革音之一。鼗鼓又稱搏浪鼓,有長柄,鼓身兩旁綴有靈活小耳,持柄搖動時,甩動小耳敲擊二面的鼓心作響。祭典中用二個鼗鼓,用手搖動三響後,諸樂合鳴,為起樂樂器之一。
搏拊
搏拊
屬革音之一。以皮革製成,為兩面鼓,有雙環與黃絲繩(現以其他材質取代),腹中鼓裝有米糠,演驟時繩掛頸上,鼓右面以木棒槌打,鼓左面以手拍打,作用在打拍子,建鼓一擊,搏拊以兩擊應合,又稱拊搏或撫拍。音樂停止時,則放在花鼓座上。
敔
敔形狀像虎,以木雕製成,背上有齟齬(成排如齒狀的橫條突起物)二十七個,當整個樂章演奏完畢時,先敲擊敔首三下,再以籈刷敔背三次。籈是專門刷擊敔背的樂器,由竹片或木片十二支紮成一束。敔與柷、拍板屬於木音。
柷
柷與柷、敔、拍板屬於木音,形狀如無蓋之大箱,木製,外表漆成紅色,上寬下窄,使用時用槌擊打內壁三下,代表整個樂章開始。
特磬
特磬
體型特大之石製樂器。古代有三角形,也有雕刻虎獸動物外形及雷雲花紋,周代後多做曲尺形,在頂端鑽孔繫繩,懸掛在架子上。祭孔時置於大成殿前之右,在每一樂句結束時,敲擊一下,以收其韻。與編磬屬於石音,石音為「玉振金聲」之玉音,又稱玉音。
編磬
編磬
編磬又稱歌罄,黃帝或至少三代時已有。以璧石做成,共十六枚,外形與特罄同,只是形體較小,分上下兩層懸掛,大小不同,可發出不同音調。屬於石音,石音為「玉振金聲」之玉音,又稱玉音。
編鐘
編鐘
編鐘又稱小鐘、歌鐘。傳說在黃帝就有了。以金屬做成,共十六枚,分為上下用繩兩層懸掛,大小不同,可發出不同音調。與特鐘、鏞鐘屬於金音,各鐘上皆有乳狀突起的鐘紐。
特鐘
特鐘
特(鏄,音為薄)鐘,大鐘,但仍較鏞鍾小,懸於架上,式樣與鏞鐘同,但有翔龍伏獅底座,三鳳鏤花之木架,黃流蘇絲垂。音樂演奏時,在每一樂句前,都會先擊鏄鐘一聲。屬於金音,各鐘上皆有乳狀突起的鐘紐。
鏞鐘
鏞鐘
鏞鐘,特大鐘,置於大成門內之東,與東邊的晉鼓相對,有暮鼓晨鐘之意。頂有古龍鐘紐,鐘的下部有饕餮紋,為擊鐘處。在釋奠禮中的「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的階段中,須分別擊一下、兩下及三下。屬於金音,各鐘上皆有乳狀突起的鐘紐。
琴
琴,據文獻通考稱,琴長三尺六寸零六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琴本為五絃(宮商角徵羽),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後才改為七絃,歷代又發展出九絃、十絃、十二絃,今日所用則為七弦。古代琴身則以桐木製作,上圓下方,象徵天地,前寬後窄,象徵尊卑。白虎通認為,琴,也就是禁的意思,要禁邪以正人心。屬於絲音。
瑟
瑟,二十三絃(一說二十五絃)。傳說庖犧氏作瑟,本為五絃,黃帝使素女鼓之,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宋代作瑟,以桐木為背,以梓木為腹。瑟在古代,象徵「閉」的意思,也就是要平息人的憤怒和興起的欲望,以端正人的道德。屬於絲音。
鳳簫
鳳簫
鳳簫屬排簫,竹製,漆上紅漆,描金鳳做裝飾,有十六管,管無底。簫在古代有「肅」的意思,就是肅穆,傳說為舜所做,由於竹管排列起來樣子像鳳翼,所以又叫鳳簫。屬於竹音。
龍笛
龍笛
龍笛屬笛,笛在古代為「滌」的意思,就是要清洗人心中不當的思緒。屬於竹音屬於木音。
篪
篪,音為池,形狀像笛,橫吹,有十孔,可做調音器。屬於木音。
節
節是旌旗的一種,指揮用。以黃色絨線做成流蘇狀,一撮一撮分層下垂,在釋奠禮的「執事者各司其事」階段時,由兩位節生手執,分別引導東佾及西佾由大成殿前之場地,從兩側向中庭成對前進,升上東西台階就位。
扇
扇與傘都用來遮雨遮陽。扇面上兩側繡有黃色雙龍,中繡「萬世師表」四字。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罍
音雷,為大壺狀,古代本來是酒器,罍上刻有雲雷紋,所以其音與雷同。罍在釋奠禮中是作為盛放乾淨清水用,雖與古代用途不同,但仍取其師古之意。
枓
杓狀,用來自罍中舀水出來,以供正、分獻官清洗用。枓為盥洗用具, 在正、分獻官獻祭,及上香前皆須洗手,今典禮中皆擺置在佾舞台前東西兩側的桌案上。
洗
用來盛裝清洗後的棄水,因為典禮是莊重肅穆的,用過的水灑在地上,一方面破壞典禮的肅穆,一方面也髒污了孔廟作為聖域的神聖性。洗亦為盥洗用具, 在正、分獻官獻祭,及上香前皆須洗手,今典禮中皆擺置在佾舞台前東西兩側的桌案上。
毛血盤
毛血盤
盛裝典禮所用太牢之毛血,在典禮前預先貯放,在迎神之前,由禮生由禮生捧著毛血盤從大成殿經中庭過大成門,到瘞所處挖土埋葬。瘞毛血之意為將毛、血埋葬在土中,以滋養土地,使萬物生生不息,並有潔淨之義。
提爐
提爐
可提,照明路途,作為導引之用。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提燈
提燈
可提,照明路途,作為導引之用。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斧
斧為古代兵器的一種,鋒刃成弧形,長柄,幾乎與人高,本用以護衛。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鉞
斧為古代兵器的一種,鋒刃成弧形,長柄,幾乎與人高,本用以護衛。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傘
傘又寫作繖,為古傘樣式,圓筒蓋狀,綴有一環流蘇。提燈、提爐、雙斧、雙鉞、扇、傘(繖)這六樣東西統稱為「儀仗」,在迎神和送神時使用,以表現威儀及肅穆的感覺。
登
盛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湯,在宴會現場和豆放在一起。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鉶
古時盛裝羹的小鼎。鉶,音為形,一對,分置登的左右,鉶為兩耳三足有蓋的鼎狀容器。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簋
簋,音為軌,一對,盛裝黍(蕎麥)和稷(小米)做成的飯。古代之形狀為內方外圓,今日祭典之簋為仿明制,但內外皆圓,兩旁有紐(較大的耳),有蓋,木製,外有刻花紋。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簠
簠,音為甫,一對,分別盛裝稻及梁做成的飯。和簋相配為用,簋盛黍稷為「正饌」,簠盛稻梁為「加饌」。古代之形狀為內圓外方,今日祭典之簠沿明清制度,內外皆方(長方),有蓋無耳,鉛製。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籩
籩,音為邊,十個,放置在面向牌位的右手邊,盛裝乾類祭品,以竹編製成。分別裝形鹽 、薧魚 、棗、榛、菱、栗、芡 、鹿脯 、黑餅 、白餅 等十樣。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豆
豆,十個,放置在面向牌位的左手邊,盛裝帶汁的菜、肉,為木製,形狀與籩相似。分別裝韮菹、芹菹、筍菹、菁菹 、醓醢、鹿醢、兔醢、魚醢 、脾析 、豚胉 等十樣。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篚
篚,一個。放帛(絲布),長方盒形竹編器,今已改用帛盤盛裝。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爵
爵,古代之酒器,相當今日酒杯。在進饌儀式過後的各個獻禮中用以獻酒,但也是事先就會擺好,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再擺回,叫做「奠爵」。登(鐙)、鉶、簠、簋、籩、豆、篚、爵這七樣都是古代常用的食器,在典禮中用來盛裝祭品,每種食器都有規定不同盛裝的東西,擺置的位置也有規定。此外,只有孔子有登,配享及東西廡無登。典禮開始前,這些盛裝好祭品的祭器都會擺好,在典禮的「進饌」儀式中,由禮生象徵性的移動一下再擺回原位。
祝板
祝板
在釋奠禮的「恭讀祝文」階段,禮生必須朗誦祝文,向孔子神靈說話。此祝文須先是前張貼在祝(文)板上。祝板案則用以放置祝板。
胙盤
胙盤
帛盤、胙盤兩者皆為托盤大小的盤子,所盛之物皆事先預備。胙盤用以盛胙肉(福胙)。胙的意思是祭祀的肉,在釋奠禮所有的獻禮結束後,第二十四階段有「飲福受胙」的儀式,正獻官在引導下,到大成殿香案前飲用祭祀後受到神靈祝福的酒,並接受受賜福的胙肉。
禁
禁為放置甒的長方盒狀無足台架,四面有鏤花紋。禁、幕、甒、勺合置為「酒尊所」,擺在正壇東南方之桌案上,在各個獻禮的「奠爵」儀式中作為供酒的地點。
甒
甒為盛酒器,形似壺,古為瓦製,今為木製,四面有耳。禁、幕、甒、勺合置為「酒尊所」,擺在正壇東南方之桌案上,在各個獻禮的「奠爵」儀式中作為供酒的地點。
勺
勺,即杓子,用來自甒中酌酒,注入爵中。禁、幕、甒、勺合置為「酒尊所」,擺在正壇東南方之桌案上,在各個獻禮的「奠爵」儀式中作為供酒的地點。
翟
翟為一约三尺長柄,柄端刻有龍首,龍口中插有三莖雉鳥羽毛。羽毛在舞蹈中是裝飾的作用,但特別用雉鳥的羽毛,則是因為雉鳥羽毛文彩華麗,古人又認為雉鳥的性情耿介,前者象徵士人的文章,後者則象徵士人的風骨。 跳佾舞時由佾生以右手橫拿。
籥
籥形狀像笛,以竹製成。古代的籥能夠吹奏,今日則只作為象徵。因為籥的聲律為古音中的「黃鐘律」,是作為其他聲律的定準,後來籥在文舞中便象徵事物之根本、衡準,跳佾舞時由佾生以左手橫拿。
  • 1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