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慈湖遺書

內容介紹

《慈湖遺書》十八卷,又續集二卷。宋楊簡(1141-1225)撰。楊簡因築室於德潤湖(慈湖)上,故號慈湖,文集遂取以為名。由其門徒編輯而成。各書對其卷數記載不同,四庫館臣懷疑是先有三卷本的《慈湖遺書》行世,後又有人收集他的其他作品合成此書,而仍以《慈湖遺書》命名。通行本有明嘉靖年間秦鋮刻本、坊間翻刻本,又有《四明叢書》本。《四明》本另有清代馮可鏞輯錄《補編》1卷,近代學者張壽鏞輯錄《附錄》1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所收此書卷一至卷六爲雜文及詩;卷七至卷十六爲家記(即雜録論經史治道之説,如語錄體);卷十七爲先訓;卷十八爲錢時所撰行狀及真德秀跋。另有雜文一卷、孔子間居解一卷,合爲續集。

楊簡師從陸九淵,是金谿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並發展了陸氏心學,其思想又稍雜禪理。此書比較全面地記載和反映了楊簡的全部學術思想,其中較集中表述楊簡心學思想的,是雜文和家記。在本體論上,陸氏論「心」尚有沿用程朱派某些範疇的痕跡,如云「此心此理」、「心即理也」,將心與理相提並論。而楊簡則表現更徹底,他認爲「心」是惟一最高的範疇,是萬事萬物之源的精神實體,在陸九淵「心即理也」的基礎上,又提出「吾心即道,不可更求」。他把宇宙變化的總過程說成是主觀的「心」的變化過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心」的表現。「心」是無形卻無所不包的,只要保持其寂然不動,就能洞徹一切,而如果意念有所動搖,就會失去本心。

在認識論上,他在《絕四記》中通過對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解釋,發揮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認識的途徑「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人們由於受「意、必、固、我」所蔽,失去「靈明」;只要把「意、必、固、我」加以限制,恢復「靈明」,就可以「與天地同」。他宣揚聖人「無知」即為「真知」的觀點,提倡無思無慮的認識方法。

在修養方法上,他認為強制性的修養工夫是無益而有害的。楊簡的心學吸收了禪學理論,在《續集》的《炳講師求訓》一文中,甚至將孔子之「心」比爲達摩之「佛」,把心學和佛學完全等同起來,這是他常被批評之處。

在修習學問上,楊簡主張應先讀孔子之書,再讀諸子和史書,並批評當時學者容易自滿,而學問不能長進的問題。

在政治思想上,楊簡認為當時社會中「治務最急」者有五事,「次急」者有八事,基本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頗能切中時病。黃幹評價這部著作說:「楊敬仲集,皆德人之言也,而未聞道。」全書所論,皆不流於鑿空論道,所述多切實之言,是研究楊簡理學思想、心學一派學術思想體系及宋明理學陸王學派學術思想的基本參考材料。

撰稿人:張衛忠

作者簡介

楊簡(1141~1226),字敬仲,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庭顯子。乾道五年(1169)進士,授富陽縣(今浙江省富陽市)主簿。陸九淵路過富陽,楊簡向他請教「何為本心」的問題。陸九淵以「扇訟是非」解答,使楊簡忽然領悟,遂拜陸九淵為師。富陽當時的風氣是多從事經商而不太重視學問,楊簡大力興辦學校,培養讀書人,使得此地逐漸文風昌盛。
  在做紹興府(今浙江省紹興市)司理參軍的時候,楊簡執法平允,並不因為上司的壓力而陷人於罪,並因此受到朱熹和丞相史浩的薦舉,被任命為浙西安撫使司幹辦官。後又改知樂平縣(今江西省樂平市),能夠感化縣中惡少年,以致人以訴訟為恥,夜無盜警,路不拾遺 ,民呼「楊父」。紹熙五年(1194)被召為國子博士,慶元元年(1195)丞相趙汝愚在與韓侂胄的鬥爭中失敗被貶斥,楊簡上書為趙汝愚辯護,也遭到貶斥。
  韓侂胄死後,宋寧宗更新政治,楊簡於嘉定元年(1208)被召回朝廷,授秘書郎,又遷秘書省著作佐郎兼權兵部郎官。楊簡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向寧宗進言,受到寧宗的賞識。但寧宗並未能將楊簡的建議施行,所以楊簡自己要求離開朝廷,到溫州(今浙江省溫州市)去做知州。在溫州,楊簡首先下令管轄之內廢除妓籍,使娼妓從良。此外,還尋訪賢士,打擊豪強,嚴明紀律。他為官清廉,當地人民像愛戴父母一般愛戴他,還把他的畫像供奉起來。
  嘉定五年(1212)楊簡又被朝廷召為駕部員外郎。他離開溫州時,全城老少在路邊哭著為他送別。在朝為官期間,仍保持他敢言的風格。嘉定七年(1214),金國統治地區遇到大饑荒,很多人逃到南宋的統治區內。邊防的官吏在淮河南岸佈置弓箭,射殺想要逃到宋境的平民。楊簡上奏認為這些平民原本都是宋朝子民,後來被金國統治,現在有難來投奔,不能因為吝惜糧食而拒絕他們,這樣才能得人心。但他的奏章並沒得到答復,楊簡再次堅決要求離開朝廷,於是以直寶謨閣、主管玉局觀的身份回鄉授徒、著述,名氣更大,被時人視為斯文宗主。
  宋理宗即位後,權相史彌遠為了收買人心,勸理宗召楊簡等有聲望的文儒老臣入朝。雖然史彌遠曾是楊簡的學生,但當理宗向楊簡說起史彌遠的時候,他仍然不客氣地指責史彌遠把皇帝當做棋子的欺君行為。史彌遠懷恨在心,以楊簡一向有心疾為由,又勸理宗將楊簡放歸鄉里。不久,楊簡便以寶謨閣學士、太中大夫致仕。寶慶二年(1225)三月二十三日,楊簡逝世,享年八十六,諡文元。因為他晚年築湖於德潤湖(慈湖)上,所以學者稱他為慈湖先生。楊簡在地方為官或家居,都以興辦學校,改良風俗為己任,其本身又是一名重踐履的儒者,身前和身後都受到了他家鄉和任官地人民的愛戴。他死後受到太學循理齋的祀奉。寶慶年間,他家鄉的士人在慈湖之濱建祠廟祭祀他。咸淳年間,制置使劉黻又在他的故居修建了慈湖書院。他和尊崇陸九淵學說的袁ㄒㄧㄝˋ﹔xie、舒璘、沈煥都是四明(今寧波)人,被合稱為「甬上四先生」,又稱「四明四先生」。
  楊簡一生著述頗多,主要著作有《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家記》、《家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已易》、《啟蔽》、《楊氏易傳》、《五誥解》、《慈湖詩傳》、《律解辨疑》、《慈湖遺書》等。
  在政治上,楊簡認為治國事務最緊急的有五個方面:
  一是謹慎選擇身邊的大臣、近臣、小臣;二是選擇賢才長期擔任朝廷內外官職;三是取消科舉進行鄉舉里選;四是因為民眾隨意聚眾飲酒,易於放縱,而官奴婢又豔妝誘導,使風俗趨於淫奢,所以這兩項都要禁止;五是效仿諸葛亮不可戰勝的排兵佈陣之法,整頓軍備,以防備不測。次一等緊急的有八方面:
  一是招募兵員進行屯田,以便節省養兵的費用;二是限制佔有田地的數量,逐漸恢復井田制;三是取消妓女戶籍,讓她們從良;四是逐漸取消和買、折帛以及各種無名賦稅和專賣酒,禁止聚眾飲酒;五是選拔賢才到太學受教育,學成後,讓他們分別掌管各州的學校,再讓他們選取市井里巷的士人集中教育,教成後,讓他們分別掌管縣邑鄉里的學校;六是拿《周禮》以及古書,講習並討論在今天可以施行的內容加以施行;七是禁止淫靡的音樂;八是修撰書籍以減弱邪說的影響。
  在哲學思想上,楊簡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傳統, 並被視為陸九淵最優秀的學生。他以"心"立本,發展和創新了陸九淵的心學學說,從而建立了完全意義上的心本體學說,是心學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但同時因為他過多引禪宗學說,所以又被認為是敗壞陸九淵學說的罪魁禍首。在本體論上,楊簡在其師陸九淵「心即理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吾心即道,不可更求」,把「心」視為唯一的本元,而宇宙萬物,千變萬化都是「心」的表現形式。「心」是無形卻無所不包的,只要保持其寂然不動,就能洞徹一切,而如果意念有所動搖,就會失去本心。在認識論上,他認為認識的途徑「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人們由於受「意、必、固、我」所蔽,失去「靈明」;只要把「意、必、固、我」加以限制,恢復「靈明」,就可以「與天地同」。他宣揚聖人「無知」即為「真知」的觀點,提倡無思無慮的認識方法。在修養方法上,他認為強制性的修養工夫是無益而有害的。對於楊簡的心學思想,南宋理學家陳淳批評他説:「不讀書,不窮理,專做打坐工夫,求形體之運動知覺者爲妙訣。」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