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未提供圖片,此為預設代表圖

東坡易傳

內容介紹

《東坡易傳》是宋代大儒蘇東坡的《易》學主要著作。一般人都知道蘇東坡是一位大文學家,詩詞、散文的作品都非常出色,卻沒有注意到他也是一位「經學大師」,《東坡易傳》與《東坡書傳》就是蘇東坡對於古代《易經》、《尚書》這兩部經典所做的研究成果。《東坡易傳》的寫成據說是因為他的父親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由蘇東坡續成此書。蘇東坡於四十五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陸續修改,其中「蒙」卦的部份則是採用其弟蘇轍的文稿,因此,此書的完成可說是蘇氏三父子之作,而由蘇軾總其成。蘇東坡的思想以及詩、詞、文等作品,多少都帶有一點《易》學的深意,後人不解《易》理,因此,常常只會覺得蘇東坡的作品帶有一種高深玄妙之氣。蘇東坡因黨禍之故,去世之後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毀,因此剛開始不敢直題其名,後來,由於蘇東坡最後卒於常州,而「毘陵」為常州之古名,故將此書稱為《毘陵易傳》,悄悄刊行於世,因此罕為人知。這本書的特色是結合王肅《周易注》以老、莊解《易》的特點,加上一些佛教禪理的色彩,全書著重於義理的分析,將卦、爻辭的敘述,給予一個統整的解釋,博辨通達,頗有一種文人意趣,且其解釋多能切合人事,可說是《東坡易傳》的長處。

《東坡書傳》或稱《東坡先生書傳》,是蘇東坡貶於黃州時期所作,並曾于惠州重訂,最終完成於貶居海南儋州的四年之間,其中還包括另一本著作:《論語說》。蘇東坡撰寫《東坡書傳》的原因,在於神宗熙寧以後,說解《尚書》等經學之著作專用王安石的說法,開科取士也以此為標準,對聖人之意產生了偏頗的誤解,遂以自己對《尚書》的見解,匯集成書,以駁斥王安石說。《東坡書傳》的特色在於該書解經之重心不在訓詁而在通貫全書之大義,因此所言多不采舊注,經常引述《春秋》經傳所載的話,來傳達自己對的經義理解,或引用漢唐興衰的歷史事跡來說明《尚書》,與過去注解經書之方式有所不同,亦富有對當世諷諫之意,打破了唐、五代以來「疏不破注」的風氣,對宋代經學有很大的影響。當然,「漢學重考據,宋學重義理」,是整個宋代經學發展的特色,蘇軾也不能免於宋學風氣之外。《東坡書傳》雖善於以義理解經,也富有懷疑的精神,但有時也不免失之武斷,例如解釋《禹貢》「三江」時,將「三江」定為南江、中江、北江,解釋「涇清渭濁」為「涇濁渭清」,即未嘗詳審經文、考核水道,實啟後人之譏。

然而,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蘇軾解經究心於經世之學,明於事勢,長於議論,對於治亂興衰之道,剖析深刻,論理明暢,實為特色。

撰稿人:何銘鴻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 年),享年六十六歲。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和他的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榜,他的父親蘇洵,就是《三字經》裏面所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親讀書的狀況,曾說如果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他幼年時也就不可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更不能「年未及冠」便「學通經史,日屬文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為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得將蘇軾列為第二。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不穩定的危機,此時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和許多師友,因為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蘇軾因為在離京與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實施後對普通老百姓的傷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覺得新法弊多於利,便上書反對。結果,便是像其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只得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終其一生蘇軾都對王安石的變法存有某種誤解。
      神宗年間因為蘇軾反對新法,並在常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於他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台,一關就是四個月,每天被逼著交代他以前所寫的詩的由來以及詞句中典故的出處。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得以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台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御史李定、何正臣、舒ㄉㄢˇ﹔dan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說是蘇軾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由於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名著於世,史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是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的其中三位。蘇軾在散文、詩詞與書法的造詣極高,在文壇上享有盛名。
      在散文上,蘇軾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寫文章應該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他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是比歐陽修更強調崇尚自然,「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之間享有極高的聲譽,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是出自他的門下,故有「蘇門四學士」之稱。
      在詩詞的作品上,蘇軾的詩現存約四千首,內容廣闊,風格多樣,筆力縱橫,窮極變幻,且以豪放為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趙翼的《甌北詩話》評蘇軾的詩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在詩歌上,蘇軾與黃庭堅的作品成就相當,各句特色,故並稱為「蘇黃」。另外,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擺脫晚唐五代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開豪放一派的詞風,因此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作品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流傳甚廣,一直到現在仍傳誦不輟,甚至還被譜上現代的的流行曲調,加以傳唱。另外,在經學著作上還有三部名著,即:《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等。
      在書法的成就上,蘇軾曾遍學晉、唐、五代著名的書法家,如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人,並自成一家,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黃庭堅批評蘇軾的書法進程說:「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蘇軾到了晚年,由於經過一番人生的歷練之後,加上學問、胸襟、見識過人,因此他的書法風格豐腴跌宕,饒富真趣,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黃庭堅在《山谷集》裏說道:「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蘇軾在書法造詣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者認為是蔡京)並稱為「宋四家」。
      以下略述幾則有關蘇軾的軼聞,以供讀者了解蘇軾之文才與機智:
1、 知錯立改蘇東坡少年時十分聰慧,讀了不少書,並常得到師長的讚揚。他曾經在自己的房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來有一位白髮老人拿了一本深奧的古書去拜訪蘇軾,由於書中有一些蘇軾不認識的字,老人因此委婉地批評了蘇軾,蘇軾有點不好意思,便把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來自勉,此事從此傳為佳談。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作了一首著名的打油詩叫《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裡面所說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的烹調方法。蘇東坡後來擔任杭州太守,深受當地百姓愛,而這「東坡肉」也就跟著聲名遠播,香傳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機智解危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參加科舉考試。有一天住在客棧裡,有六位恃才自傲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準備一桌菜餚請蘇軾赴宴並戲弄他。蘇軾欣然前往。一開始有人提議行酒令,而且酒令的內容必須要用到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典故,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齊聲叫好。第一位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便拿走了一盤魚。第二位說:「秦叔寶長安賣馬!」說完立即端走了馬肉。「蘇子卿北海牧羊!」第三位神氣地拿走了一盤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位急急忙忙地伸手把一盤豬肉端了過去。「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位迫不及待地搶走了一盤大骨。「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位驕傲地端起了最後的一盤青菜。當這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說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話一說完,便把六盤菜餚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地說:「各位仁兄呀,我就不客氣囉!」此時,六位舉人被蘇軾的文才與機智嚇了一跳,久久不能言語。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