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牟宗三
  • 出版者:《中國文化月刊》第1
  • 出版日期:1979/11/01

從儒家的當前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內容介紹

本文原為牟宗三先生於一九七九年七月於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的一篇講辭,由朱建民筆錄而成。發表於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的《中國文化月刊》第一期中,又收入一九八○年四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之增訂新版《政道與治道》作為新版序,以及一九八四年三月臺北鵝湖出版社出版之《時代與感受》中。

全篇文章主要分為九個段落進行論述,各段落的標題與主要內容如下:
一、儒家的「常道性格」
儒家這個學問,從古至今,發展了幾千年,它代表一個「常道」--恆常不變的道理。中國人常說「常道」,它有兩層意義:一是恆常不變,這是縱貫地講它的不變性;一是普遍於每一個人都能適應的,這是橫地講、廣擴地講它的普遍性。

二、儒家第一階段的發展
牟先生以為儒家在過去兩千多年中的「發展」。大體說來,可分成兩個階段,今天則屬儒家學術的第三階段。

儒家學術的第一階段,先秦儒家與先秦諸子齊頭並列,在漢朝「以學術指導政治,以政治指導經濟」那種局面下,儒家以經學的姿態出現,而盡了它的使命。魏晉南北朝隋唐這一個長時期算是歧出了,魏晉盛行玄學,仍是繼承先秦原有的道家。至於東晉以下,歷經南北朝、隋、以至唐朝前半段,這一個長期的工作則在於吸收佛教、消化佛教,佛教則純屬外來者,當時即初以道家為橋樑來吸收佛教。從南北朝到隋唐,佛教不但被吸收進來,而且被中國人消化了,佛教幾乎成了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充實了我們文化生命的內容。到了唐末五代,這也是中國歷史中最黑暗的一個時期。其黑暗之所以為黑暗的原因,即在於無廉恥。

三、儒家第二階段的發展
宋明理學是儒家學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對著前一個時期的歧出而轉回到儒家的主流。理學本質的意義即在喚醒人的道德意識。儒家的學問原來講的是「內聖外王」,宋明儒則特重「內聖」這一面,亦即強調道德意識。理學家偏重於內聖一面,故外王一面就不很夠。

四、儒家的當前使用--開新外王
儒家學術第三期的發展,所應負的責任即是要開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外王,亦即開新的外王。今天這個時代所要求的新外王,即是科學與民主政治。要求民主政治乃是新外王的形式意義、形式條件,科學是新外王的材料、內容。

五、「中國文化」一詞的恰當意義
「中國文化」即是以儒家為主流所決定的一個文化方向、文化形態。我們講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也即是在講這個文化生命的方向與形態的現代意義、現代使命。

六、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開出對列之局
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亦即其本身的現代化,首先即是要求新外王。我們也可以用〈大學〉所嚮往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絜矩之道」來說明「對列之局」:絜者合也,矩即指方形,絜矩之道即是要求合成一個方形,這樣才能平天下。

七、中國現代化的道路--轉理性的作用表現而為理性的架構表現
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表現,一方面覺得也還不錯,「職業殊途,倫理本位」、治權民主,在這個制度的安排下,大體不錯,亦有相當的合理性,所以我們說中國早有了理性的作用表現,然而,另外一方面,我們又常感到中國文化的不夠,這個不夠的關鍵即在政權不民主,亦即缺乏理性的架構表現。

八、中國文化主位性的維持
這個中國文化維持其主位性的問題,亦即表現在「判教」的問題上,我們應護持住儒家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九、結語

今日中國知識份子所應做的工作,首先,要求現代化先得有現代化的頭腦,每一個概念各歸其自身,每一個概念都有恰當的意義,這就是「正名」的工作。通過正名的工作,我們的生命便得到一個大貞定。假如中國文化還能有貢獻於人類,即是以此為基礎而可能的。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牟宗三教授,字離中,山東棲霞縣人。生於一九○九年,卒於一九九五年。一九三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等校教授,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譯之作均已收錄於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於二○○三年五月出版之《牟宗三先生全集》中。全書共八輯,三十三冊,約一千二百三十餘萬字。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