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錢玄同
  • 出版者:《國學季刊》第3卷第2號
  • 出版日期:1931/07/01

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

內容介紹

本文原係作者為一九三一年十月北平文化學社出版的方國瑜標點本《新學偽經考》所作序。後經增改,發表於一九三一年七月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三卷第二號,並收入一九三五年一月北京樸社出版之《古史辨》第五冊中。

  文中指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是一部極重要極精審的辨偽專著。然而懂得它的真價值的人極少。崔君受業於俞樾之門,治經本宗鄭學,不分今古。後於俞氏處得讀康氏這書,大為佩服,說它「字字精確」,「古今無比」,於是力排偽古,專宗今文。

  作者於一九一一年二月謁崔君請業,始得借讀《新學偽經考》,細細籀繹,覺得崔君對於康氏之推崇實不為過。作者自此也篤信「古文經為劉歆所偽造」之說,認為康、崔兩君推翻偽古的著作在考證學上的價值,較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猶遠過之。並指出《新學偽經考》中,最重大的發明有二點:一、秦焚《六經》未嘗亡缺,二、河間獻王及魯共王無得古文經之事。

  過去的學術界,是被「宗經」的思想支配的。而自宋以來多數學者所宗之經,則更是雜湊之書,就是流俗所謂《十三經》。他們儘管不信任「史」和「集」,甚至不信任「子」,但一定信任「經」。自《新學偽經考》問世,以及崔適繼之而作的《史記探源》與《春秋復始》等書,張西堂又繼之而作的《穀梁真偽考》,漢古文經之為偽造已成不易之定論。

但今文經中也有一部分是儒家「托古改制」的文章(關於「托古改制」這一點,作者以為也是康氏所發明的。)這一部分只能作為儒家思想史的材料,而不能作為古代歷史的材料。今文經對於古文經而言,固然是真經。但今文實為周秦間儒生集合而成之書,這其中,有真為古代的史實,有儒家托古的偽史,有真為孔子的思想,有後儒托於孔子的思想,有全真之書,有全偽之書,有真書之中羼入偽篇的,有書雖真而不免有闕文、誤字、錯簡的。凡此種種,皆應一一分析,疏證明白,方能作古代種種史料之用。

今文、古文之不同,最重要的是篇卷之多少,次則文字之差異;至於經說,雖有種種異義,其實是不值得注意的。古文家造作偽經,固當排斥,然其改正今文文字之闕誤,則不當一例排斥也。至於經說,則古文家與今文家正是一丘之貉。因為兩家都是要利用孔子以獻媚漢帝,希冀得到高官厚祿者,故都喜歡說孔子為漢制法,都喜歡談圖讖緯候。古文家之異於今文家者,僅在孔子以前又加了一個周公。

  近人或謂今文家言「微言大義」,古文家言「訓故名物」這是兩家最不同之點。此實大謬不然。今文家何嘗不言訓故名物?「微言」、「大義」,本是兩詞,近人合為一詞,最早用此兩詞的是古文家的始祖劉歆。古文家何嘗不言微言大義? 或又謂古文家言「《六經》皆史」,今文家言「《六經》皆孔子所作」。此則尤與事實不合。按此兩說,漢之今文家與古文家皆無之。考「《六經》皆史」之說,始於宋之陳傅良,其後明之王守仁、清之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及章太炎皆主此說。陳、王、袁、章四氏,不但非古文家,且非經學家;龔氏則為今文家;只有章君為古文家。

  文章最後提出:今後對於過去的一切箋、注、解、疏,不管它是今文說或古文說,漢儒說或宋儒說或清儒說,正注或雜說,都可以資我們的參考及採取。章太炎所作《俞先生傳》云:「為學無常師,左右採獲,深嫉守家法違實錄者。」俞樾這種解經的態度,實在是我們的好榜樣。今後解經,應該以「實事求是」為鵠的,而絕對破除「師說」、「家法」這些分門別戶的陋見。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錢玄同,原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浙江吳興人,生於一八八七年,卒於一九三九年。早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在日本拜見章太炎於《民報》社,經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並與魯迅、黃侃等人師從章太炎學習國學。回國後,一九一三年任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後長期任教於此。錢玄同對於經學,創見甚多;並曾積極推動漢字拼音與文字改革。主要著作多已編入《錢玄同文集》中,並有《錢玄同日記》的影印出版。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