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 林放、共1張圖片

林放

林放,字子邱,春秋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皆沒記載。文翁《禮殿圖》將他列入孔子的弟子。文翁在西漢景帝時期,擔任蜀郡的太守,在成都市設立學宮,一開始只祭祀孔子,之後在學宮牆壁上為七十二弟子畫像,畫像中就有林放的像。據泰安崇禮鄉的放城集,舊名是放城鎮,是林放的故里。
 
林放曾經問孔子禮的問題。據《八佾篇》記載,林放問孔子:「甚麼是禮的本源?」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太重大了。所有的禮,與其重視外表的繁華奢侈,寧可節儉樸實。喪禮來說,與其外表儀式,講那些虛情假義的言辭,都抵不過人真性情的哀傷。」孔子認為禮儀來講,真心真意的祭祀,遠遠比重視表面的繁文縟節還要重要。由這段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孔子對禮的態度,反過來,基於孔子因材施教來看,很多學生問禮,為什麼孔子要這樣回答林放呢?孔子提到兩點,第一,儀式太過鋪張繁縟不好。很多人都以為花錢消災,多買些好的東西祖先會高興。林放在孔子看來似乎是與這類人相同。第二,孔子提到要祭祀要真心。恐怕孔子發現,林放對儀式的熱衷研究,已經超越參加典禮的意義,孔子才提醒他要多關心舉辦祭祀的真正意義。這簡短的記錄,還有一點我們需要去注意,林放和孔子面對禮法儀式的「主張」是不同的。傳統我們認為儒家比起其他先秦諸子已經過度重視禮的儀式,林放對禮的儀式誇張到連儒家創辦人孔子都看不下去,能知道這已經不止是老師與弟子的請教對話,而是林放和孔子對禮是有不同主張。

林放喜歡祭祀禮,他是一個完整知道祭祀禮法運作的人。《八佾篇》中還有記載,當時季孫氏要去祭祀泰山。這是一個非禮的行為,春秋時代是只有國君才能去祭祀泰山的。孔子弟子冉有當時在朝作官,孔子叫冉有過來,問冉有:「季孫氏這次的決定,你能不能去阻止他回頭?」冉有說:「我恐怕阻止不了。」孔子嘆了口氣,說:「難道,我對祭祀泰山的禮法懂得還不如林放多嗎?」孔子為什麼在這時突然舉出林放當例子呢?可以看出兩個面向,林放對於禮法禮儀的了解,在當時已經揚名。第二點,推測季孫氏這些王公貴族,想要詢問禮法禮儀時,恐怕會先選擇問林放,而不問孔子。也因此孔子才會感嘆,當他說這個祭祀違背禮法時,他的說詞竟然沒他弟子林放的說詞來得有威信。也極有可能季孫氏是聽了林放說詞才更肯定要去祭泰山。林放在孔門學習後,不採用孔子禮學說法,而自有主見主張,在魯國境內自成一系。以禮為學說主軸的孔子,一生推行古禮,面對下一代貴族、林放所作的禮的變革,與自己對宗於周代傳流的古禮堅持,那份堅持是會讓人感懷和無奈的啊。

林放在台灣稱敵天大帝,大師爺等,是孔子之弟子,唐開元二十七年贈清何伯,入祀孔廟,明改祀於鄉,至清雍正二年復入祀孔廟,稱先賢迄今。(據

撰稿人:簡逸光;故宮博物院圖檔授權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