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魏公卜商子夏、共1張圖片

卜商

字子夏。生於春秋魯定公三年(B.C.507),卒年不詳。衛國人。
      卜商大約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後期來學。他曾在魯國出仕為莒父宰。孔子過世後,卜商去衛國西河一帶講學,收了許多學生,是孔門傳學的重要人物。不僅如此,據說魏文侯也尊他為師,因而有「王者師」之名。卜商名列《論語》所稱「四科十哲」之文學科,「文學」指經典文獻。
      唐代,玄宗追封「魏侯」。宋代,真宗加封「河東公」,南宋度宗又進封「魏公」。明代,世宗詔改「先賢卜子」。
      卜商是一個性格篤實謹慎的人。據說他學習一項事物,就會鑽研得很深,決斷事情又很堅決[「學以深,斷以厲」《大戴禮記》];而且認為要盡量拒絕和德行不佳的人往來。[〈子張〉]從這幾件事情,可以一窺卜商規矩方正的行事風格。而且「學以深」所言不虛,因為卜商以嫻熟文獻著名,尤其又以《詩》、《禮》、《樂》三門學問研讀得最深入,他曾經向孔子詢問《詩經》裡一句詩的涵義,孔子回答以後,卜商馬上聯想到《禮》的精神,讓孔子非常開心。[〈八佾〉]而《禮記》中也記載著不少卜商回答別人禮制如何規定的對話,顯然當時的人經常向卜商請教禮儀、禮制。 
      卜商曾說:「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君子要得到信任以後才役使百姓)[〈子張〉],應該已經了解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的政治思想。不過他並沒有積極往仕途發展,謀求出仕的機會,反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參與政治。他以「仕而優則學」勸說君王[〈子張〉],主張正是因為已經位居高位,所以更需要學習,才能安國保民。[哀公問於子夏曰:「必學然後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之有也。」《韓詩外傳》]卜商結合諫議與教育兩種方式,嘗試成為君王的老師。這種影響政治的方式,後來被戰國時代的儒者繼承,孟子和荀子在論說政治主張的時候,都是帶著「為王者師」的企圖與自信。
      另一方面,卜商和言偃、曾參、有若、ㄓㄨㄢ﹔zhuan顓孫師、澹臺滅明等弟子一樣,都在孔子過世後繼續孔門的教育活動,而且與曾參並為戰國儒家傳學的大宗。卜商在魏國西河教學,後人稱為「西河學派」。門下的學生很多,目前所知道的就有田子方、翟璜、段干木、子伯先、魏成子,又有魏文侯;文侯本來就是君王,而其他人後來也大都成為魏國政壇的重要人物。《禮記》還記載著一則故事,大意是說:卜商痛失愛子,傷心得失明了。曾參前往弔唁的時候,為了卜商失明,兩人一同哭泣。卜商難過地說:「老天啊,我沒有做錯事啊!」曾參聽到之後,正色道:「商,你怎麼沒有做錯事呢?你我一同事奉老師,後來你到西河這裡來教學論說,讓西河這裡的百姓尊崇你如同尊崇老師,這就是你的第一個錯誤。」曾參一共說了三點,卜商聽完以後,向曾參拜謝道:「你說得沒錯,我是做錯事了。我離群索居,已經很久沒有人規勸了啊。」曾參與卜商兩人以道義相規勸,以真情相往來,深厚的同學情誼一方面讓人感動與欽佩,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曾參的話中看出卜商在西河一帶的名聲。
      此外,漢代學者敘述先秦經學傳承的時候,大都以卜商為各經說的源頭,認為卜商傳《詩經》之魯《詩》、毛《詩》,又傳《春秋公羊傳》與《春秋穀梁傳》,另外又傳《爾雅》,並分別細數卜商傳給哪位弟子。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漢儒的說法大多是附會,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卜商後學與先秦經典的傳承,應該有很密切的關係。
      卜商之所以嫻熟文獻,後學也致力於傳承經典,很可能是因為卜商為學的方法,比較偏向透過學習文字制度來了解其中的精神意義,進而修養自己的德行。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文字制度既然是精神意義的具體展現,自然就不能輕易更動,而且要好好學習。所以當言偃批評卜商的學生只會灑掃、應對、進退這一類小節的時候,卜商反駁:「學習要有次第,從小節之中,才能進一步學習大道。」[〈子張〉]再者,學者修養德行的時候,應該要注意是否合於某種節度,不是只從自身內在做起就好。卜商勸告司馬耕的時候,便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顏淵〉],「敬」、「恭」是內在的德行,而「無失」、「有禮」就是外在的標準了。因此,卜商又特別重視學習的功夫,認為學習者應該勤奮學習,「日知其所亡,月亡忘其所能」[〈子張〉],才能成就自身的德行。卜商的為學路徑,與言偃的立場相近(雖然兩人實際做法略有不同),與曾參等人的方式就比較不同。
      卜商推展了孔子思想中「自外檢視」的為學路徑,啟迪後學,不僅推動戰國儒學的發展,也維繫了經典文獻在亂世中的傳承,這是卜商對於儒學發展的重要貢獻。所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廣泛學習並立定志向,)[〈子張〉],後世所謂「漢學」的治學路徑,其實主要就是沿著這條脈絡前進,開展出豐富的討論。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