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余英時
  •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8/11/01

現代儒學論

內容介紹

本書曾於一九九六年九月由美國紐澤西的八方文化企業公司列為「新亞人文叢書」的一種,出版繁體字本,其中收錄了以下討論現代儒學的文章共六篇: 一、〈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 二、〈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的變遷〉,三、〈錢穆與新儒家〉,四、〈現代儒學的困境〉,五、〈群己之間--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兩個循環〉,六、〈儒家思想與日常人生〉。而〈「天地君親師」的起源〉一文,作為〈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的變遷〉一文的附錄,因此實際上收文七篇。

此次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簡體字本,增入了初版時來不及收入的一篇:〈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表現〉,共收論文八篇。

作者出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十餘年,沒有來得及趕上當時反傳統、反儒家的思潮。但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鄉居於一個風氣閉塞的安徽潛山縣,當時儒家文化雖已呈現十分衰落的狀態,卻仍支配著當地的日常社會生活。因此,對於作者個人而言,傳統儒家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自己還是此一文化的內在參與者。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無論是反對或同情儒家的知識份子,都曾是儒家文化的參與者,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中,都滲透了不同程度的儒家價值。一九四九年以後,儒家的中心價值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再能公開露面,中年以下的知識份子在生活經驗中或者接觸不到多少儒家的價值,或者接觸到的是已經歪曲的東西。

儒學自孔子以下,都不尚「托之空言」,而強調「見之行事」,儒家的價值必須在「人倫日用」中實現。眼前的趨勢是:一方面儒學已越來越成為知識份子的一種論說;另一方面,儒家的價值卻和現代人的「人倫日用」越來越疏遠。因此,作者以「遊魂」來描述儒學的現況。

在此現況之下,儒家並不是有組織的宗教,也沒有專職的傳教人員,一部分知識份子關於現代儒學的論說即使十分精微高妙,也難以傳布到一般人的身上去。而儒學的合理內核可以為中國的現代轉化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今日的中國卻難以重建一個全面性的現代儒家文化,因為西方文化對於儒學的衝擊遠遠超過了佛教的範圍。

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近幾十年來的儒學討論主要集中在「形而上」的部份,因而作者「詳人之所略,而略人之所詳」。二、近代西方文化對於儒學的挑戰主要不在「形而上」,而在「形而下」。因此,作者根據歷史的線索,並以個人的生活經驗為背景,討論現代儒學「形而下」的部分,亦即以儒家政治、社會、倫理觀念的變遷為討論重點,對於儒家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提出觀察。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作者余英時教授,安徽潛山人,一九三○年生。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一九八七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講座教授,二○○一年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英文)、《後漢的生死觀》(英文)、《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