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 、共1張圖片
  • 編著:姜林祥主編
  • 出版者: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8/06/01

中國儒學史

內容介紹

主編以為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也是今天應該珍視的一筆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認真研究和總結這筆歷史遺產,不僅有利於加深對中國古代的思想信仰和精神生活的認識,也有助於釐清儒學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開發、利用的價值。基於這樣的認識。因而組織傳寫了這套多卷本的《中國儒學史》。

由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組織撰寫的《中國儒學史》,共分七卷,全書上自儒學的起源,下迄一九四九年,分七個時段,一卷由一位作者負責撰寫一個時段,分卷及作者分別是:先秦卷(王鈞林)、秦漢卷(李景明)、魏晉南北朝卷(劉振東)、隋唐卷(許淩雲)、宋元卷(韓鍾文)、明清卷(苗潤田)、近代卷(姜林祥)。高達二百六十萬字的七卷本《中國儒學史》,是部篇幅至鉅的中國儒學通史。各卷既上下銜接,又相對獨立。合起來看,是一部儒學通史;分開來看,則是七部儒學斷代史。

主編於〈後記〉中提到全書在寫作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力求站在歷史與現實的高度,對儒學二千五百餘年的歷史做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與總結,認真探索儒學的產生、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及其獨特的發展歷程,以揭示儒學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精神,闡明儒學的思想理論貢獻,分析儒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多方面的深遠影響,以達到弘揚儒學精神、繁榮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的目的。既展現其學術求知的目標,也寄託其學為世用的理想。劉蔚華教授在為本書所寫的〈序言〉中也說:「我深信,儒家學說憑借其自身蘊含於深層的智慧與理性,一定會對人類現代文明的建設作出貢獻。」與主編姜林祥教授〈後記〉的說法,兩相呼應。

各卷之前,皆列有《中國儒學史》的編委名單,將列入全書七位作者的大名。及後有劉蔚華教授為本書所寫的〈序言〉--〈儒學,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各卷正文之後,皆列有主編姜林祥教授所撰的〈後記〉。

撰稿人:黃智信

作者簡介

姜林祥教授,一九四○年生,山東省東平縣人。一九六四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曾任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兼孔子研究所所長。著有《儒學價值傳統與現代化》、《儒學在國外的影響與傳播》、《禮記智慧名言故事》等,合著有《中國哲學史》,合編有《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儒學與社會現代化》等書。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