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遷移重建於大龍峒孔廟

民國14年(1925年,大正14年)元月,地方士紳群集永樂町(今迪化街)名中醫葉鍊金宅聚會,葉醫師深以臺北市無孔廟為憾,在座詩人陳培根即稱「如建於大龍峒,願捐獻私地」,當日即決定重建孔廟。
沒多久,黃贊鈞、陳培根、與辜顯榮三人聯名,邀請官紳商賈二百多人在江山樓舉行重建孔廟協商會議,決定殿宇規模及募款方法。2月隨即在辜顯榮所經營的大和行對面,設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共推辜顯榮為主理,李種玉、陳培根、黃純青、楊仲佐、鄭奎璧、陳天來、蔡彬淮、連雅堂等8位為常務理事,綜理募捐及建廟事宜。3月,大龍峒士紳陳培根捐獻田地二千多坪,辜顯榮購地捐獻一千多坪,另外又以捐款購買田地一千多坪,合為約五千坪作為孔廟的建築基地。
土地與經費解決之後,其次就要聘請設計師。當時,臺灣沒有興建孔廟的經驗,所以擬聘請唐山師父來建造。早先於民國9年(1920年,大正9年)時,泉州名匠王益順受邀來 臺北修建艋舺龍山寺及新竹城隍廟。他的設計頗為眾人賞識。所以就聘請他擔任臺北孔廟的總工程師,擔任設計與建造的工作,並由周財繪製設計圖面。
 
以斜角透視法繪製的孔廟全區配置圖
王益順為泉州惠安縣的溪底村人,為清末福建最有名望的建築木匠,廈門的南普陀寺即由他修建。他將中國南方建築的許多精華,表現在臺北孔廟之中。因此我們今天所見的 臺北孔廟,可說是很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臺北孔廟開工時,聘鄭孝廉伯嶼勘察風水,定南北方位,民國16年(1927年,昭和2年)8月,東西廡 (含東西廂)興工,12月大成殿亦分別開工,由李種玉任工程總監督,黃贊鈞為助手,因李、黃兩位熱心負責,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民國17年(1928年,昭和3年)4月舉行大成殿上樑典禮。同月儀門亦興工。到民國18年(1929年,昭和4年),大成殿落成。民國19年(1930年,昭和5年),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亦告成,而新雕的聖賢牌位亦完成。
三殿落成,即開始訓練禮、樂、佾諸生,並購備祭器、樂器。並擇吉於農曆八月廿四日恭奉先師、四配、十二哲暨後殿聖祖、兩廡先賢、先儒等神牌陞座,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舉行陞座及舉行中斷30多年的祭孔典禮慶祝聖誕釋奠典禮,禮儀之肅穆,佾舞之莊雅,實為數十年所未見。
臺北孔廟大成殿 1930 年攝於臺北孔廟前景
臺北孔廟大成殿 民國19年(1930年,昭和5年)攝於臺北孔廟前景,圖中只見儀門、東西兩撫、大成殿及崇聖祠。前面仍為空地、櫺星門及萬仞宮牆尚未修建。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