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1884光緒十年之臺北府儒學(文廟)、共1張圖片

臺北第一座孔廟—臺北府文廟

臺北市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府城於清光緒5年(1879年,明治12年)動工後,清光緒6年 (1880年,明治13年) 知府陳星聚於臺北城垣興築後,用剩餘的材料及剩餘款,附帶在城內南門內(即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及北一女一帶)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座北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
臺北府孔廟初建時,由當時臺北知府陳星聚督工,清光緒7年(1881年,明治14年)完成了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當年秋,舉行首次釋奠典禮。第2年,再由臺北士紳提議募捐,再建造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到清光緒10年(1884年,明治17年)才完成竣工,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
這座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為臺北讀書人之盛事。到了清光緒17年(1891年,明治24年)邵友濂繼任巡撫之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清光緒20年(1894年,明治27年)中日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第2年日軍進佔臺灣,抗日義軍蜂起,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禮器與樂器亦遺失,建築物逐漸遭到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止了。
至清光緒33年(1907年,明治40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乃拆除孔廟,並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不久,再於日語學校之內建五坪左右的小閣,重雕至聖先師、四配及十二哲諸牌位奉祀,未設置先賢、先儒牌位,每年的孔子誕辰,由學校師生致祭。
民國6年(1917年,大正6年)元月,臺北的詩人團體瀛社及大正協會會員組織崇聖會,推舉日人木村匡為會長,由臺北士紳顏雲年,李景盛為副會長。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誕,從日語學校小閣恭迎牌位,於大稻埕公學校、蓬萊女子公學校或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等處舉行祭典。雖然主事者力倡重建孔廟,但經濟條件不足,未能償願。
民國六年之後的祭孔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