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陳獻章

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里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世稱白沙先生。生於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卒於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七十三,是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主要著作為《陳獻章集》。
  陳獻章祖籍河南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先祖曾經在宋朝當官。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為了躲避戰亂,陳氏一家往南遷徙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度宗咸淳九年至十年(1273~1274)間,陳獻章的高祖與其他34姓為了避免政治壓迫,又再度從南雄南遷,終於定居在新會。後來經過陳獻章的曾祖父陳東源與祖父陳永盛的兩代努力,到了陳獻章出生時已置有田產200畝。陳獻章的祖父在耕種之餘,喜愛讀書,尤其愛讀《老子》等道家、道教書籍。陳獻章的父親陳琮,號樂芸居士,自小聰明好學,悟性高,能文能詩,著有《樂芸詩集》。他熟讀儒家經典,對理學很有研究,自覺以儒家學說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立志弘揚儒學精義,但不幸英年早逝,在他27歲,陳獻章出世前,便離開人世。陳獻章母親林氏,年僅24便過著孀居的生活,她把對丈夫的思念轉為對幼子的疼愛,因此對陳獻章的照顧無微不致。如陳獻章小時候體弱多病,她怕他營養不良,還讓他到九歲才斷奶。而陳獻章一生侍母至孝,從他上給憲宗皇帝的〈乞終養疏〉,就可以看出母親對他的用心,以及他對母親眷戀之情。
  陳獻章身長八尺,「目光如星,右臉有七黑子,如北斗狀」,從小就聰明好學,記憶力特別好,幾乎能過目成誦。曾經讀到《孟子》「天民」二字,感慨地說:「為人必當如此!」又曾經做夢,夢到自己在彈奏石琴,琴聲「冷冷然」,有人就跟他說:「中國樂器依照樂器材質的不同,分成八類,叫做「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中惟石難諧,子能諧此,異日其得道乎!」陳獻章也因為這個夢,便取別號為石齋,到了晚年則自稱「石翁」。從這兩段事蹟的記載,就不難看出陳獻章對自己的期許。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陳獻章19歲,進縣學讀書,就表現出他的才華。有一位老師看了他的文章後便說:「陳生,非常人也,世網不足以羈之。」正統十二年,陳獻章20歲鄉試第九名。21歲入京,首次參加會試,只是中了副榜,不能參加殿試,但是可以進入國子監就讀,而陳獻章決定留下,準備下科再考。24歲時,陳獻章再次應考,可是還是落榜,於是回到家鄉。
  代宗五年(1545),陳獻章27歲,前往江西臨川向吳與弼問學。吳與弼是一位極為嚴格的老師,雖然博覽儒家經典,「於古聖賢垂訓之書,無所不講」,但他的教學卻更重視實踐。而陳獻章雖然問學於吳與弼的時間不長,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為學之路的第一個轉折點上,吳與弼是一個重要的啟蒙者。陳獻章在他〈龍岡書院記〉中就這樣回憶說:「予少無師友,學不得其方,……年幾三十,始盡棄舉子業,從吳聘君游。然後益歎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取向所汨没而支離者,洗之以長風,蕩之以大波,惴惴焉,惟恐其苗之復長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婁諒(號一齋)也是問學於吳與弼,而婁亮的弟子則是影響整個明代思潮的王陽明。
  陳獻章跟吳與弼學習了半年,隔年春天回到白沙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藉由老師教導的方式,從閱讀儒家的經典來學習儒家的道理,但是這個方法卻不能解決他在學問上的疑惑,也就是「此心與此理未能湊泊脗合」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放棄了讀書窮理的工夫而改採靜坐。陳獻章這麼一坐就十年,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領悟到理就在心中,不從外求,只要我純粹依從本心的要求,那麼一切人倫事物也不過都在我一心的表現中體現它們自己。而陳獻章這一個體悟是很有意義的,它代表了陳獻章的思想已經從朱子學心與理為二的理論模式,進到心學心即理的哲學內涵。但是陳獻章的學問並沒有只停留在這裡,便自信自滿。從他的學生張詡(號東所)與湛若水(世稱甘泉先生。與王陽明共倡聖學,但因彼此理論不同,所以在學術上有過爭論)的記載裡可以知道,陳獻章雖然是通過靜坐體悟到心即理,但是隨著道德實踐的體會越來越真切,對心體的體會越來越精微,他最後雖然沒有完全否定靜坐悟體的意義,但他也提出「以自然為宗」作為他學說的全部內涵。所謂「以自然為宗」,它的意思是說道德本體的流行本來就是自然而然,因此人對本體的體會理當也是自然而然,無有凝滯,而這樣才能真正的掌握到本體的意義。又,既然本體自然而然,工夫也只是自然而然,因此陳獻章便將他自己的學說歸宗在「自然」二字上。
  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在他所編著的《明儒學案》中是這樣介紹陳獻章的,他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喫緊工夫,全在涵養。喜怒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後大。」意思就是說,明代儒者在體會儒學實踐的本質意涵上,要到了陳獻章這裡才開始明確,也就是說到了陳獻章的時候,才真正的掌握到儒學實踐的要義。而黃宗羲這個評價,對於當時文化水準還不是很發達的嶺南地區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到了今日,嶺南地區的人民對於他們的先賢陳獻章,還是極為重視,不但保留了他的書法、故居、讀書所等,還舉辦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發行刊物,並在江門市成立「陳獻章博物館」。

撰稿人:許惠敏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