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 公孫龍、共1張圖片

公孫龍

公孫龍(西元前498~),姓公孫,名龍,字子石。《孔子家語》作公孫寵。楚國人,《孔子家語》謂為衞人,《史記正義》謂為趙人,小孔子五十三歲,是孔子的及門弟子。  
      公孫龍一開始是被子貢發現他的詩才。子貢問公孫龍說:「你想不想學詩?」公孫龍說:「我看起來那麼有空嗎?」公孫龍看起來不想學。子貢不死心,繼續勸說:「請來投靠孔子吧,我們一起研究詩,那樣我就可以向您討教了。」公孫龍被子貢的熱情感動,日後加入孔門,算是個非受孔子道德感召加入孔門的案例。  
      公孫龍在孔門勤學博通與傳揚孔學,不遺餘力。宋高宗贊揚公孫龍:「黃伯著祀,公孫是云,彌縫中道,協輔斯文,藏修方異,漸漬甚勤,史記不忘,播為清芳。」指公孫龍被奉祀,是因為他的言行遵守中道,發揚孔學,心常常向學,也會矯正異端說法,喚醒沉在邪說邪念的攸攸人心。  公孫龍因為是楚國人,身上有著南方特殊的氣質,也能看到孔學在春秋時期的影響,已擴及南方。王曾贊揚公孫龍:「子石鉅賢,探微博古,稟粹荊衡,從師鄒魯,令聞不已,儀刑斯靚,展義疏封,遂荒故土。」是說公孫龍對學問的態度是喜歡研究細微歷史的古典事。公孫龍對於孔學的熱情,是他不遠千里,從湖廣地區到魯國,向孔子求學,是一個外國留學生。他能知道孔子,也代表孔子在當時的知名度已經遠到南方。學會孔學後,這些學問也經由他的影響,將孔學帶往南方。  
      公孫龍於東漢永平十五年入祀孔廟,唐朝封黃伯,宋朝封枝江侯,明朝改稱先賢。

撰稿人:簡逸光;故宮博物院圖檔授權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