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聖君賢臣全身像 冊 孟子、共1張圖片

亞聖孟子

孟子名軻,字號不明。生於周烈王四年(B.C.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B.C.289),距離孔子去世大約一百年以後,正當戰國中期。(孟子的生卒年及年壽有許多說法,但是相去大約只在十幾年之間,此處暫從其中一說。)鄒人。
      宋代,神宗封「鄒國公」。元代,文宗進封「鄒國亞聖公」。明代,世宗詔改「亞聖」。
      孟子受學於孔ㄐㄧˊ﹔ji(字子思)的弟子,目前並不清楚他求學的過程,只知道孟子學業有成(大約四十歲)以後,便開始四處遊歷――除了鄒國,又到過任國、齊國、宋國、滕國、魏國等地――,向各國諸侯或卿大夫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有時也與其他學者辯論。
      然而,當時正是各國競爭激烈的時候,司馬遷描述為「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史記》],秦國任命商鞅,楚國、魏國任命吳起,齊國任命孫子,都想盡辦法富國強兵,以軍事武力戰勝諸國。孟子在這樣的時局中,「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記》],多數掌權者很難理解或採納他的長遠眼光。最尊敬孟子的君王是滕文公,他在即位前就向孟子請教,即位後依然相當重視孟子的建議。至於其他大國,即使相當禮遇,齊宣王還以高官聘任,但是大多只是「尊而不親,敬而不用」,沒有實際推行孟子的主張。所以大約六十、七十多歲以後,孟子便辭去齊國的職位,在學生萬章等人的幫助之下,提筆著述,後來編成了《孟子》。 
      以今天所見到的《孟子》一書來看,孟子的思想有幾個重點:
      一、「性善」與「四端」、「求放心」
      「性」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孟子的定義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就是人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之處。孟子認為「性」的本質是善的,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天生具有這良善的「性」。
      何以說明「性」是善的呢?孟子提出「四端」的說法:「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也就是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情感思緒,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孟子舉了個例子:當人看見有小孩子要掉進井裡的時候,一瞬間會感到驚險不忍,為那個小孩子擔心。這一瞬之間的惻隱之心是最真實的流露,並不是因為考慮到種種好處然後才這麼做,可見惻隱心是人的天性。惻隱之心,就是「仁」的開端;所以人既然天生有惻隱之心,就可以進一步具備仁德。人的「性」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德,當然就是善的。
      但是,為什麼人會為非作歹呢?孟子說,這是因為人自己為了外在的事物捨棄了這些心,如為了金錢而拋棄羞惡之心,為了權力而失去是非之心等等,所以才會做壞事。就像一座本來長滿茂密森林的山,被鄰近的大國濫伐,又有牛羊來吃掉嫩芽,最後變得光禿禿,但這並不是這座山原本的樣子。所以孟子又教人要「求放心」,將自己不小心捨棄的心找回來,還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的道理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心。)
      二、「仁政」」與「王道」、「民本」
      孟子對於政治的理想,就是君王應該將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實際展現出來,推廣為「不忍人之政」。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敬愛自己父母長輩的心,敬愛其他的長輩;將疼愛自己孩子的心,疼愛天下所有的小孩,讓天下人安居樂業,這就是所謂「仁政」。孟子認為,能夠行仁政,就是所謂的「王道」,天下百姓都會自動前來歸附這個國家。
      既然君王的責任是推行為百姓著想的仁政,那麼喪失不忍人之心的人,自然沒有資格當君王。孟子提出了一段很重要的看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接著說:假如君王所作所為,危及到國家社稷,那就換掉君王;假如祭典齊備,卻還是乾旱水災,那就要換掉社稷(之神)。不僅如此,當齊宣王問孟子:「武王伐紂,是臣子殺了君王,這樣可以嗎」,孟子的回答是:「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我只知道武王殺了一個不仁不義的人,沒聽過他殺了君王。)「民本」的觀念雖然不是孟子首創,但是孟子這套說法直接挑戰了君王擁有政權的必然性,又將撤換暴君王之舉合理化,因此比前人的說法更加明確而強悍。
      孟子的思想,一開始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一直有人學習、流傳,到了唐代,韓愈非常欽佩孟子,在序列儒家道統傳承的時候,將孟子接在孔子之下,認定孟子是孔子的傳人。從此孟子在讀書人心中的地位逐漸提升,宋儒大都非常推崇孟子。後來朱熹將《孟子》選入「四書」之列,孟子的思想更是廣泛受到學者傳誦。因此他的一些重要論述,如「性善」、「求放心」、「養氣」、「義利之辨」等等,都成為後代學者思索、討論的焦點,深深影響了宋代至今的學術發展。不僅「人之初,性本善」已經成為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基本信念,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等等觀念,也仍然廣為流傳,可以說直到今天,孟子的思想仍然在不知不覺中發揮著影響力。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