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端臨
馬端臨,字貴與,號竹洲,饒州樂平(江西省樂平市)人。馬家世居於樂平縣永善鄉,祖先中不乏賢能有為的傑出人物。依照史冊記載,端臨的遠祖在唐代有馬燧,因軍功而被封為北平郡王;下及北宋,又有馬遵,他是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間的士大夫。馬遵作為監察御史,善議論時政,剛直敢言卻又不偏激。他曾彈劾當時宰相梁適的不法行為,使梁適丟官。馬遵歷任各級官吏,最後官至吏部員外郎直龍圖閣,因此頗得王安石、范仲淹等當時名儒的推重。
後來馬家約有三代沒有人出仕,只是以讀書傳家。到了南宋中期左右,馬家家境不好,馬端臨的父親馬廷鸞是家裡三兄弟的老二,三兄弟中,雖然馬家大哥巖甫雖先中舉人,但卻集中資金,供馬廷鸞參加考試。而馬廷鸞也不負眾望,在巖甫中舉隔年便中舉,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幾年後馬家小弟駿儒也中舉,兄弟三人再度光耀了馬家門楣。
馬廷鸞雖然作為右丞相,但當時朝政實為賈似道所把持。賈似道常打擊異己,偋退忠良,朝中風氣非常不好。馬廷鸞鑒於北方蒙古外患逐漸有南近之勢,建議朝廷應多以實際利祿賞賜邊士,鼓勵他們保家衛國。但賈似道對蒙古外患,一向是欺上瞞下,不願正視問題。而且賈似道也壓抑將校,盡量不讓軍人有升官發達的機會。馬廷鸞遂因此遭到賈似道的排擠。廷鸞只好透過上書,多次要求辭官返鄉。南宋度宗雖想留他,奈何受制於賈似道,就算想留下廷鸞也是無能為力,結果廷鸞最後雖然還是以「患病」為名義,被迫辭去丞相的職位。從他臨走前留下「臣死亡無日,恐不得再見君父。然國事方殷,疆圉(音「雨」,本來是指養馬的地方,此意指邊境)孔棘。天下安危,人主不知。國家利害,群臣不知。軍前勝負,列閫(音「捆」,本義為城門,引申作統兵在外者的意思)不知。陛下與元老大臣惟懷永圖,臣死且瞑目」的奏書來看,他實在是痛心疾首到了極點了。
馬廷鸞生有六男五女,馬端臨是他第二個兒子。端臨生於南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從學於當時有名的朱子學者曹涇。端臨在他二十歲那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雖中省試第一名,但隨著廷鸞的辭官,端臨也絕意仕進,跟著回鄉讀書(五年後,南宋都城臨安便被攻陷,南宋滅亡)。廷鸞所建造的「碧梧精舍」,全都是書。廷鸞自己隱居,也繼續教導、督促端臨讀書。而端臨同時也以教書為業,對於眾多門弟子的問題,端臨總是口若懸河、對答如流。使得來問問題的同學,都必有所得而歸。父子兩人便如此開始過著以讀書、教書為主的鄉居生活。
端臨是廷鸞所有孩子中,最有資質的一個。廷鸞自己也是出入經、史、子、集四部,讀過的都還想要再重讀。以前廷鸞的每個孩子,都被他開列書目,要求必須研讀一本古書。對於年紀長的孩子,便要他們自己揀擇與自己性向相近的古籍來看;而年紀尚幼的孩子,廷鸞就幫他選書,再請好的老師教他讀(古人大多易子而教。尤其是當孩子還小時,為了怕溺愛而耽誤課程,通常是不親自帶孩子讀書的)。其實當南宋滅亡時,端臨才二十五歲,父親廷鸞也是大志未伸。然而,他們也恥於在新的朝廷上當官。像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國後,便想徵召廷鸞,但廷鸞並不接受;而以前也曾作過南宋宰相的留夢炎降元後作禮部尚書,想推薦端臨出來作官,也被端臨以侍親為由推辭。父子倆人讀書相守之餘,身為遺民,自然便興起想藉著作傳世明志的念頭。他們注意到,以前唐代的杜佑撰《通典》兩百卷,南宋中、前期的鄭樵作《通志》兩百卷,都是以考察歷代典章制度如何因革損益為宗旨而作的。但《通典》和《通志》所考察的範圍,是由上古至隋、唐(杜佑是中唐至晚唐人,所以《通典》的考察年限,便只到玄宗天寶年間,並下及肅宗、代宗而已),所以端臨便順著這個路向,將由上古以下,直到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的典章制度分為二十四門類,作三百四十八卷的《文獻通考》。現在可知有很多廷鸞的史學觀點,由端臨以「先公曰」為起頭,收錄於《文獻通考》各門類中;而且《樂平縣志》所載的廷鸞考史著作《讀史旬編.序》中,載有「姑以備遺忘、授兒曹而已」的話,所以近代大陸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文獻通考》是廷鸞、端臨父子所共同寫就的。廣義來看,像這樣的說法也未嘗不能聊備一說。但使《文獻通考》得以成書的,終究是端臨而非廷鸞。廷鸞畢竟只是一個被引述的對象而已。所以,現在我們若說由《文獻通考》來研究馬廷鸞的史學思想、經濟思想或教育思想等等則可;若要以廷鸞為《文獻通考》的共同著作者,則恐尚須斟酌一二。
廷鸞在罷相歸鄉十七年後,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去世。端臨經過這十餘年的史料積累,才從廷鸞去世隔年開始動筆寫《文獻通考》。而端臨也在守喪三年(其實是二十五個月)期滿後,才開始接受朝廷的徵請,出任學官,擔任家鄉饒州慈湖書院山長,從事教育推廣工作。後來,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端臨復起為衢州柯山書院山長。這時《文獻通考》早已於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完成。到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端臨又遷升台州路路學敎授,主管錢糧教育事宜,但為期只有三個月,年已七十的端臨便告老還鄉了。
端臨居鄉,遠近學子都來從學於他。端林除《文獻通考》外,另撰有《大學集傳》一卷、《多識錄》一百五十三卷和《義根守墨》三卷,可惜今已皆不傳。最後依時任江浙儒學提舉的余謙《文獻通考序》(撰於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推算,端臨大概在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文獻通考》首次刊行後,即約於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前幾年間便已去世。所以端臨享年,應該也約有八十歲了。
其時已近元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已是在此三十幾年以後,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的事了。
撰稿人:江俊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