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儒學政治家的陸
ㄓˊ﹔zhi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浙江)人。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卒於唐順宗永貞元年。陸氏家族自東漢末年以來,即為江南地區著名望族。然而,陸贄出生之時,家門已漸衰落。父親陸侃,曾經擔任溧陽縣令,但於陸贄年幼時,便已過世。
在接受母親多年教誨下成長的陸贄,獨立特出,分外用心於儒學。十八歲那年(唐代宗大曆六年,771)考上進士,應博學鴻詞科,得到高第,被授予華州鄭縣尉之職。其後,因書判之文出類拔萃,轉任渭南縣主簿、監察禦史。
這時還在東宮、未來的德宗皇帝,平素即聽聞陸贄盛名,乃召其為翰林學士,之後轉任祠部員外郎。在這段時間內,陸贄與東宮太子相從甚密,「歌詩戲狎,朝夕陪遊」,無一不隨侍在側。不過,他並未因此侍寵而驕。性格淳厚忠藎的陸贄,為感懷人主相知、相重之恩,常懸回報之念,每當遇到時政出現缺失、需要修正納諫的時候,陸贄便會毫不保留、鉅細靡遺的書陳己見;也因此,更得太子的倚重與厚愛。在此之後的多年歲月裡,即便陷入艱難、阻礙的事件當中,德宗身邊雖另有宰相、大臣,但「謀猷參決」,依然多出於陸贄之手。所以,當代輿論,將陸贄視為「內相」,其來有自,無可厚非。
安史亂後,遍地節度使,代宗(德宗的父親)在位時,雖決心改革,國家依舊陷入邊防空虛,外患、民變嚴重的景況。況且,由於河北地區將領們的無常反覆,藩鎮割據的局面,便明確的在代宗晚期形成。而德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上台,也就是說,要削滅藩鎮所帶來的災禍,責無旁貸地成其任內主要任務。
於是,在陸贄二十七歲時(德宗建中元年,780),唐德宗正式即皇帝位。陸贄改調為監察御史,後又改召為翰林學士。隔年(建中二年,781)正月,德宗與山南、淄青等節度使,爆發戰爭,卻因補給不足,政府軍隊兵變,德宗出逃至奉天。此事前後歷時五年,天下叛亂,中央政府每日需處理、決策的事情繁雜,而數百份的詔書,千端萬緒,皆由陸贄揮筆擬稿、起草。其下筆撰文的景況,快速,且質量驚人:
思如泉注,初若不經思慮,既成之後,莫不曲盡事情,中於機會。官吏們的簡札應接不暇,與陸贄同單位的官員們,沒有不稱嘆、佩服他的。在這五年間,陸贄雖轉任考功郎中,但依舊擔任前職事務。最後,雖然叛亂首領朱泚、李希烈等,皆失敗、死亡,但唐政府卻與剩餘的藩鎮們妥協承諾,讓藩鎮取消王號,便承認他們的統治權。自此,各地割據局面又更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朝廷內的宦官們,開始掌握禁軍,濫權的情形也就逐漸出現。
德宗貞元八年(792)時,陸贄出任宰相。執政期間,公忠體國,勵精圖治,指陳時弊,出謀畫計。對德宗忠言極諫,願其能廣開納諫,輕徭薄賦,黜惡任賢,儲糧備邊,消弭戰事。部分建議得被採納,化為實際政策落實於當世。尤其是在藩鎮叛亂、國家動盪的時候,陸贄規勸德宗「下詔罪己」,為德宗起草了詔書,頒行天下。這份〈奉天改元大赦制〉,詔文感動人心,前線的將士們閱畢,感動痛哭;叛亂造事者,則上表謝罪。因為陸贄舉措得當,力挽傾頹局勢,搖搖欲墜的唐政權,終於勉強得以轉危為安。但好景不常,在短短的兩年之後,因德宗寵信奸臣,陸贄多次上書,參奏裴延齡諸多罪行,因而進犯皇顏,於貞元十年(794)時被罷去宰相職務,僅為太子賓客。隔年(貞元十一年,795)春天,又被貶為忠州別駕。十年之後(順宗永貞元年,805),黯然卒于任所,享年五十二,諡號宣。著有《陸宣公翰苑集》(《陸贄文集》)二十四卷,《全唐詩》中亦有陸贄詩三首。
嚴於律己,剛正不阿的陸贄,敢於矯正人君過失,揭露奸佞罪惡情事,自然以天下事為己任。陸贄認為,要立國,就要能以民為本,深感憤怒於「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荒謬。於是,力勸德宗應倡導節用,節約國家開支,輕徭薄賦,限制土地兼併。唯有如此「均節賦稅」,縮小貧富差距,才能使「一代黔黎,躋富壽之域」。除此之外,當時國庫的巨大考驗,就是軍糧支出龐大的問題。一方面,在貯積、供給以及運輸軍糧上,提出「改善漕運」的改革決策,另一方面,重視軍隊內部人事管理,例如「取消各道將士輪番防秋制度」,減少軍隊人力負擔;「善擇將帥」,以文武全備的能臣擔將領重任;並將權力下放,明定獎懲制度,如此才能團結士卒,提高軍隊士氣。
當然,在其身處的政治領域內,雖連年禍亂,陸贄依舊認為「治亂由人,不在天命」,而這個「反天命,重人事」的進步史觀,就是他治國思想的理論基礎。除此外,陸贄還大力闡發儒家「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的觀念,認為國家根本,在於人心,嘗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夫欲治天下而不務得人心,則天下固不治」。如此反覆強調「人心」的重要,從貞元八年(792)河南、河北、江、淮、荊、襄、陳、許等四十餘州,發生水災,陸贄請求、苦勸德宗,必給予災民賑救與撫恤一事,清楚可見。甚至,陸贄謫居忠州僻地,仍舊心念黎民蒼生,因為當地氣候惡劣,多有疾疫,陸贄於是就編錄了五十卷的《陸氏集驗方》,提供百姓治病參考。
至於陸贄的文章,以
ㄆㄧㄢˊㄨㄣˊ﹔pian wen。
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兩馬並駕為「駢」,文章中兩句平行互為對偶,故名「駢文」,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亦名「四六」。駢文為長,對偶整齊,音韻協調,語言流暢。除此之外,他寫奏議、詔書一類的政論文章,不只是能分析朝政、局勢,剖析得失,更能將情感與議論相互融合,駢文、散文,長處並存,具備撼動人心的力量。雖不是古文學家,但他的作品也正好反映了當代文風──自駢文轉化成散文的時代潮流。陸贄奏議文章,震撼的不只有當代時人,宋代蘇軾亦極為推崇,或更是《資治通鑑》的編撰者──司馬光。他在《資治通鑑》中收入三十九篇陸贄的議論文,如此上千字、大量引用的情形,非常罕見(證明了陸贄文章,是如何具有「以資治世」的功用),可見司馬光極致推崇的仰望之情之ㄧ般。陸贄雖為唐代賢相,但歷史、政治因素,使其仕途不甚理想,才能未得施展。但無論學養、才能、品德風範,不僅當代稱譽有加,後世亦同。例如,權德輿將其比為「漢代賈誼」,蘇軾以為其具「王佐、帝師之才」,王夫之更認為「唐室為之再安,皆敬輿悟主之功也」,可見稱陸贄為唐中期卓越的政治家,實當之無愧。
撰稿人:陳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