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楊雄(成都伯楊雄)、共1張圖片

揚雄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活躍於西漢成、哀時期,是當時著名的思想與辭賦大家。年輕時好學,但不喜歡當時盛行的章句之學,因此對於經典的理解可以不受既定的師說家法所侷限。這種傾向於開放的自主的學習態度,同樣也表現在他的詞賦與思想著作當中,例如對於屈原〈離騷〉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在〈離騷〉的基礎上撰寫了〈反離騷〉與〈廣騷〉,這種潛心與前賢對話,上友古人的態度,使他的辭賦作品在當時受到青睞,這從《漢書》將他的〈反離騷〉、〈甘泉賦〉、〈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解嘲〉、〈解難〉各篇作品全文收錄的現象可見一斑。清人紀昀嘗言:「凡所列漢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詳者,蓋當時甚重雄書,以為孟、荀之亞也!」
      其中〈甘泉賦〉、〈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各篇屬於敬呈帝王諷一勸百的漢賦作品。而〈解嘲〉則是自況,說明不願從俗之志。此外,揚雄也仿效《易經》而作《太玄》;模擬《論語》的形式而作《法言》。但是《太玄》一書過於晦澀難懂,「觀之者難知,學之者難成」,因此揚雄遂作〈解難〉以闡述全書的宗旨。至於《法言》的著述動機,則是有鑑於周孔聖人之教在後世常常受到異說的挑戰與詆毀,為了讓「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的後學能夠了解儒家聖人之義,因此希望藉由《法言》以廓清聖人旨意。有關《太玄》、《法言》的內容介紹,請參看「延伸經典」當中對於《太玄》與《法言》的相關介紹,此不贅述。
      在中國思想史研究裡,討論到揚雄的思想價值,往往著眼於以下兩層意義:第一、主張揚雄《太玄》一書能在當時盛行的讖緯思想之外,開出一條較為理性的道路。雖然《太玄》在當時並沒有廣受注目,但多數研究者會將這部書視為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先聲。他們同樣對於重視神秘感應的讖緯學說多所保留。誠如東漢另一位思想家張衡所說:「吾觀《太玄》,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由此也約略可以看出東漢時期揚雄思想的地位。第二、揚雄為了闡揚儒家之學,因此除了推尊孔子之外,同時也標舉孟子的地位,他甚至自比為孟子,要排除邪說。思想研究者將揚雄此舉視為宋明理學尊孟運動的發軔。唐代韓愈曾說:「晚得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歟!」由漢代揚雄、唐代韓愈,以至於北宋理學家,其中似乎隱藏著一條依稀可循的脈絡。
      「用心於內,不求於外,於時人皆忽之」是班固對於揚雄的評述。就像歷史上許多先知與智者的處境,在當下總是乏人問津。據史書記載,揚雄在世時,除了弟子侯芭與他學習《太玄》、《法言》這兩部真正代表他智慧結晶的作品之外,即便好友如劉歆者,都對於他的《太玄》表示質疑,劉歆曾直接向揚雄表示:一般人連在仕途利誘之下都不太願意學習《易經》了,更何況是要他們去讀你那本艱澀難懂的《太玄》呢?面對著一生當中許多類似於劉歆的這種質疑,揚雄用他習慣的「笑而不應」沉默以對。只是他的不言是因為不善言辭而無法表示什麼呢;亦或是早已參透「聲之眇者不可同於眾人之耳」的道理,而不願再說些什麼?這也許是揚雄留給後世的另一個問題。

撰稿人:劉柏宏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