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國
孔安國,字子國,是漢代重要的經學家,他也是孔子第十二世孫。由於孔家累世傳經,因此孔安國素來經學造詣深厚。相傳武帝末年(也有人主張當在景帝時期),魯恭王為了要擴建宮室,因此搬遷孔子故居,而在修整建築的過程裡,赫然發現孔子故居的夾壁當中藏有大量古籍。根據史書的記載,這些古書至少包括有《禮記》、《孝經》、《論語》以及《尚書》。然而孔壁《尚書》多是使用先秦文字寫成(因此又稱為古文《尚書》),與漢代使用的文字不盡相同,許多內容已無法識讀。孔安國為了讓時人也能讀懂這批古文《尚書》,因此特地用漢代隸書重新加以寫定,並且進一步將這些篇章與伏生所傳的《尚書》二十九篇進行考證。在經過比對之後發現居然比伏生所傳的今文本多出了十六篇,部分學者將這十六篇稱為真古文十六篇,也有人稱為逸《書》。後來因歷代的戰亂動盪,導致這十六篇在唐宋之際已全部亡佚而不可見。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肯定孔安國對於《尚書》──這本重要的先秦官方公文檔案,實具有繼往開來的功績與貢獻!
孔安國除了對《尚書》著力甚深,他也曾經向漢代早期《詩經》大家申培公學習《詩經》。孔安國治經有功,因而得以官拜博士、諫大夫及臨淮太守。他的祖父孔騰,是漢惠帝時的博士官,並且曾經擔任長沙太傅。安國的父親孔忠,育有孔武(長)、孔安國(次)。孔武之子孔延年生孔霸,因為治《尚書》有成,得以在昭帝時擔任博士,並於宣帝時教授太子經學。元帝即位後,賜孔霸爵位,號褒成君。孔霸之子孔光,通習經學,歷經成、哀、平三帝,哀帝時封孔光為博山侯。孔霸曾孫孔奮,幼時曾跟隨劉歆學習《左氏春秋》,但劉歆卻說:「我已從孔奮的身上,了解到何謂儒道!」由此看來,孔安國及其後,皆以傳《尚書》而得名。
相傳古文《尚書》是從孔子宅的夾壁中發現而得,孔安國用漢代通行的文字校讀後,發現較當前通行本多十六篇(或可細分為二十四篇)。孔安國將此多出的十六篇(二十四),加上當時已通行的今文本,另附上〈書序〉,共得四十六卷五十七篇。並將此整理好的本子上呈中央。但因當時恰逢巫蠱之禍,因此並沒有立於學官。孔安國另外以同於今文本的各篇在民間傳授。其弟子有都尉朝,而司馬遷偶爾也會前來向孔安國詢問掌故。此後都尉朝授庸生,庸生授胡常,胡常授徐敖,敖授王璜、塗惲。塗惲授桑欽。時至王莽,劉歆標舉古文《尚書》,因此王璜、塗惲得以立於學官。這大致是古文《尚書》傳授的基本歷程。
撰稿人:劉柏宏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