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王應麟

王應麟 (1223-1296),字伯厚,又字厚齋,學者又稱深寧先生,慶元府鄞縣人(今凌波市鄞州區)。生於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卒於元成宗元貞二年,享壽七十四歲。
  王應麟在幼年時,便問學於樓昉,其文章多展現出醇深的風格且善於議論。同時,王應麟在九歲時,相傳便能通於六經,由此看來其幼年的教育是十分紮實的。到了南宋寧宗嘉熙四年(1240)時,王應麟年十八歲,是年八月,王應麟赴試國子監並中選。明年五月廷試乙科,王應麟又登進士,於是開啟了王應麟的仕宦生活。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王應麟時年二十一歲,任衢州西安主簿。西安之民見王應麟年輕不經事,於是多所作亂,不過王應麟卻絲毫無畏懼,凡是作亂者皆依法論刑,最後終能降服為亂者。在其後的數年間,王應麟一邊參與考試,一邊輪調各地任官。到了理宗寶祐三年(1255),王應麟時年三十三歲,是年三月,王應麟出任揚州州學教授,教學生徒。寶祐四年(1256)五月,王應麟又除任集英殿策進士,宣入殿廬充覆考檢點試卷官。在這場的進士考試裡,宋理宗想要將排名第七名的試卷列為第一名,同時亦請王應麟再校閱一次。待王應麟讀完此份試卷後,便上奏理宗說:「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於是便將次份試卷列為第一,等到唱名公布試卷考生時,此位考生便是文天祥(1236-1283)。由這件事情來看,文天祥有著忠毅風采固然可喜,不過更難能可貴的,是王應麟有著為國舉才的識度,在國勢將頹之際,燃起一絲希望。直到南宋度宗即位時,王應麟之仕宦,累遷至禮部尚書。
  而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5),南宋滅亡,王應麟時年五十四歲,從此杜門不出,致力於諸經講論,直至離開人世。其一生事跡見於《宋史》本傳中,而其學術表現,《宋元學案》列有〈深寧學案〉。對於王應麟的學風,《宋元學案》稱:「四明之學多陸氏,深寧之父亦師史獨善以接陸學。而深寧紹其家訓,又從王子文以接朱氏,從樓迂齋以接呂氏。又嘗與湯東澗遊,東澗亦兼治朱、呂、陸之學者也。和齊斟酌,不名一師。」從引文中可以得知,王應麟的學風,兼治當時盛行的朱學、呂學、陸學的學風,在門派固守攻伐之際,實屬難得,也反應出在眾多的學派並行下,學術整合的風氣已逐漸形成,因此王應麟的學術成就,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王應麟一生主要的著作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稿》二十三卷、《詩攷》五卷、《詩地理攷》五卷、《漢藝文志攷證》十卷、《通鑑地理攷》一百卷、《通鑑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鑑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就篇》六卷、《補註王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漢制攷》四卷、《六經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

撰稿人:王志瑋
網站滿意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