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家賢哲>歷代儒者>先秦-孔子弟子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第1張-高柴子羔、共1張圖片

高柴

字子羔,一作子皋、子高、季高。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一年(B.C.521),一說生於魯昭公三十一年(B.C.511);卒年不詳。齊國人。齊國高氏是公族,齊國重臣高傒(字敬仲)即高柴的祖父輩。
      高柴在孔子仕魯期間來學。他的仕官履歷是孔子弟子中最豐富的,孔子去魯前,高柴在季氏底下擔任邑宰(有武城宰、費邑宰、成邑宰等多說,所以可能不只一處)。後來跟隨孔子到衛國,擔任獄吏,又為衛大夫孔悝家臣。蒯饋之亂時,高柴逃回魯國,再度出仕。
      唐代,玄宗追封「共伯」。宋代,真宗加封「共城侯」。明代,世宗詔改「先賢高子」。
      高柴在春秋時代,與仲由、端木賜、冉求等弟子一樣,是以政績聞名的人物,只是和仲由等人相比,高柴不曾、也不會去涉入高層的政治事務。他一直都是擔任家臣、邑宰一類的職務,不曾涉入國政――即使遇到也會小心避開危險。衛國動亂的時候,高柴在路上遇到要去救援的仲由,便告訴他:「門已經關了!」仲由說:「闖闖看!」高柴勸告:「來不及的!不要自己闖到災難裡去!」然而仲由執意進入,兩人就此永別。縱觀高柴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明哲保身,只是也比較缺乏大格局的表現。[《春秋左傳》] 
      不過,高柴不僅治事能力很受上位者的青睞,他對於百姓的影響力也很大,百姓往往會聽取、服從高柴的意見。高柴很孝順,他在父母三年喪期結束以前,始終沒有露齒而笑,這即使在當時的人看來,都覺得很難得。因此,魯國成邑有一個不願意為兄長服喪的人,一聽到高柴要來成邑就任,便願意服喪了。成邑的人還因此作了首詩歌諷刺這個人根本是為了高柴要來才服喪。[《禮記》]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上位者的一舉一動,都會有示範的作用,所以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做得端正,不必下令,百姓也會照著正道做;反之,則即使下令,也沒有人會聽從。)[〈子路〉]無論是群眾的行為是出自真心的學習,或者只是形式上的仿效,只要日積月累,就能夠移風易俗、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這就是儒家思想中「以德教化」的思想與施政方法。

撰稿人:吳曉昀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站滿意度調整